治家篇 致四弟·宜以耕读为本
【原文】
澄弟左右:
吾乡雨水沾足①,甲五科三科九三侄妇,皆有梦熊之祥,至为欣慰!
吾自五十以后,百无所求,惟望星冈公之后,丁口繁盛,此念刻刻不忘。吾都不及祖父远甚,惟此心则与祖父无殊。弟与沅弟望后辈添丁之念,又与阿兄无殊。或者天从人愿,鉴我三兄弟之城心,从此丁口日盛,亦未可知。
且即此一念,见我兄弟之同心,无论何房添丁,皆有至乐,和气致祥、自有可卜昌明之理。沅弟自去冬以来,忧郁无极,家眷拟不再接来署。
吾精力日衰,断不能久作此官。内人卒儿妇辈久居乡间,将一切规模立定,以耕读二字为本,乃是长久之计。
同治六年五月初五日
【注释】
①沾足:充足。
【译文】
澄弟左右:
我家乡下雨水充足,甲五、科三、科九三个侄儿媳妇,都有生男的祥兆,非常欢喜。
我自从满五十岁以后,百无所求,只希望星冈公的后人,人口兴旺,这个想法时刻都记在心。我们都不及祖父太远,只有这个心愿与祖父没有区别。澄弟、沅弟望后辈添丁加口的念头,又和我没有区别。或者天从人愿,老天看到我兄弟的这份诚心,从此丁口一天天兴旺,也未可知。
并且就是这个想法,可见我兄弟的同心。不管哪一房添丁,都充满快乐,和气引来祥瑞,自然有可以昌明的道理。沅弟从去年冬天以来,忧愁抑郁很厉害,家眷准备不接来署了。
我的精力一天天衰弱,决不能长久做这个官了,内人带着儿子媳妇长久住在乡下,把家庭的规矩立下一个规模,以耕读二字为立家根本,才是长久之计。
同治六年五月初五日
【评析】
曾国藩是一个传统思想相当浓厚的人,他十分注重父祖辈们对自己的教导,故其理家思想与其父祖辈们一脉相承,有别于一般的官僚士大夫。他将祖父的理家经验概括为八个字,即“书、蔬、鱼、猪、扫、早、考、宝”等,要家中的子弟们时时谨记,刻刻勿忘。概括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家之人要勤劳
曾国藩时时教导家中的子弟们要勤劳,他说:“家中无论老少男妇,总以习勤劳为第一义”,“无论治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不勤不敬,未有不败者”。由于自己是官宦之家,他十分害怕自家的子弟染上官家气而习于懒惰,于是他告诫儿子纪鸿道:“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他又告诫弟弟沅甫道:“吾家现虽鼎盛,不可忘寒士家风味,子弟力戒傲惰。戒傲以不大声骂仆从为首,戒惰以不晏起为首。吾则不忘蒋市街卖菜篮情景,弟则不忘竹山拗拖碑车风景。昔日苦况,安知异日不再尝之?自知谨慎矣。”为此,他时常教导子弟们要早起,不可睡懒觉,他说:“乡间早起之家,蔬菜茂盛之家,类多兴旺;晏起无蔬之家,类多衰弱。”为了使子弟们能早起,他还列举祖先们早起的例子来教育他们。他曾告诫儿子纪泽说:“我家高曾祖考相传早起,吾得见竟希公、星冈公皆未明即起,冬寒起坐约一个时辰,始见天亮。吾父竹亭公亦甫黎明即起,有事则不待黎明,每夜必起看一二次不等,此尔所及见者也。余近亦黎明即起,思有以绍先人之家风。尔既冠授室,当以早起为第一先务,自力行之,亦率新妇力行之。”
不但如此,他还叮嘱子弟们不要懒惰,不要摆架子,要习于做各种事。曾国藩对家中的男子如此时时叮嘱,同时也不忘严格要求妇女,他认为“家中兴衰,全系乎内政之整散”,因此要求家中的妇女“于酒食、纺织二事,断不可不常常勤习。”
2.一家之人要节俭
曾国藩不但要求家中的男女老少要勤劳,而且要求他们节俭。他说:“居家之道,惟崇俭可以长久。”基于这种考虑,他时常要求家中的子弟们要节俭。弟弟澄侯平时不太节俭,于是曾国藩便对他说:“弟之廉人人料之,其不俭,则阿兄所不及料也。以后望弟于俭字加一番工夫,用一番苦心,不特家常用度宜俭,即修造公费,周济人情。亦须有一俭字的意思。总之,爱惜物力,不失寒士之家风而已。”由于自己是官宦之家,曾国藩时常怕家中的子弟们染上浪费的习气,于是他便不厌其烦地叮嘱他们要节俭。他对儿子纪鸿说:“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索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他对弟弟们说:“要实行勤俭二字,内间妯娌不可多买铺帐;后辈诸儿须走路,不可坐轿骑马;诸女莫太懒,宜学烧茶煮饭。……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有此二字,家运断无不兴之理。”
为了使家中的子弟们切实节俭,他还列举了祖先们节俭的事例来感化他们。他说:“吾家累世以来,孝悌勤俭。辅臣公以上吾不及见,竟希公、星冈公皆未明即起,竟日无片刻暇逸。竟希公少时在陈氏宗祠读书,正月上学,辅臣公给钱一百,为零用之需,五月归时,仅用去一文,尚余九十九文还其父,其俭如此。”他吩咐家中诸子弟们在日常用度上要注意分别,不可以奢为尚,漫无节制。他说:“由俭入奢易于下水,由奢反俭难于登天,……尔辈以后居家,须学陆梭山之法,每月用银若干两,限一成数,另封称出,本月用毕,只准赢余,不准亏欠。衙门奢侈之习,不能不彻底痛改。”曾国藩十分关心家中用度,家人修旧房用了七千串钱,他便十分惋惜,批评不该如此花费,可见他是多么重视节俭。
3.一家之人要和睦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一个家庭要想兴旺,不可不和睦,曾国藩对这一点也十分重视。那么他是如何使家人和睦的呢?概括起来有三条:第一,贵兄弟和睦;第二,贵体孝道;第三,贵亲戚邻里团结。
曾国藩十分重视兄弟和睦,曾说:“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夫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蒸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反是而不败者,亦未之有也”。他曾告诫诸弟要讲“悌”道,要真诚相待,以便各得令名,不要暗用机计,独得好名声。他说:“但愿兄弟五人,各各明白这道理,彼此互相原谅。兄以弟得坏名为忧,弟以兄得好名为快。兄不能使弟尽道得令名,是兄之罪;弟不能使兄尽道得令名,是弟之罪。若各各如此存心,则亿万年无纤芥之嫌矣。”
一家之人要想做到真正的和气,除了兄弟和睦外,还得儿孙辈对父祖辈尽孝道,否则是办不到的。曾国藩是正统的儒家学者,对此自然十分讲究。他在谈到家中晚辈要讲孝道时,曾相当动情地说:“诸弟及儿侄辈务宜体我寸心,于父亲饮食起居十分检点,无稍疏忽,于母亲祭品礼仪必洁必诚,于父亲处敬爱兼至,无稍隔阂。……和字能守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对父母亲如此,对叔父叔母亦应如此。他曾告诫儿子们说:“我身殁之后,尔等事两叔如父,事叔母如母,视堂兄弟如手足。凡事皆从省啬,独待诸叔之家则处处从厚。”曾国藩曾说,宁为孝友之家,不为官宦之家,可见他对“孝”道、“悌”道多么重视。
邻里关系是家和的外部条件,若与邻里关系紧张,家庭势必会受到影响而不和,因此,曾国藩对团结邻里也十分重视。他曾教导子弟们要“善待亲族邻里”,“凡亲族邻里来家,无不恭敬款接,有急必周济之,有讼必排解之,有喜必庆贺之,有疾必问,有丧必吊”。
总之,“孝”道、“悌”道、睦邻里三条,是曾国藩理家的三大法宝。
上一篇:劝学篇 致诸弟·温经更增长见识
下一篇:劝学篇 致诸弟·勿为时文所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