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新华文库!

第三计 借刀杀人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三十六计 第三计 借刀杀人

【原文】
敌已明,友未定①,引友杀敌②,不自出力。以《损》推演③。

【注释】
①敌已明,友未定:指打击的敌对目标已经明确,而盟友的态度却一时尚未确定。
②引友杀敌:引,引诱。引友杀敌,即引诱盟友的力量,去消灭敌人。
③以《损》推演:根据《损卦》“损下益上”、“损阳益阴”的逻辑去推演。

【译文】
敌人已经明确,盟友的态度尚在犹豫之中,这时应(极力设法)诱使盟友去攻打敌人,而无须自己出力。这是从《损卦》卦义的逻辑推演出来的。

【战例】

张居正阴谋夺权
张居正是明朝宰相,也算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大政治家,为了要夺权,也不惜使用其移尸嫁祸阴谋。
明神宗即位时,年仅十岁,太监冯保,居中用事。大学士张居正明白要夺权专政,非借冯保之力不可,乃暗地结好冯保,称兄道弟。
这时,独握朝政大权的是内阁大学士高拱,高拱和张居正又是面和心不和的。
有一次,神宗早朝,方走出宫,突有一无须男子,作宦官状,疾趋而来,左右见此,即上前把他抓住,搜出一把利刀,显有行刺企图。神宗即命冯保审问,此人供说名叫王大臣,来自南方的戚继光的营里。冯保闻言大惊,立即停审,亲往见张居正,问如何处置。张居正说:“高拱此人,屡想把你逐出宫外,此番可打蛇随棍上,乘机把高拱除了,你才可以高枕无忧。何况戚继光正握南北军权,妄指不得,何不如此如此,这般这般?”
冯保闻言大喜,回来即叫亲信年儒去行事。年儒私对疑犯王大臣说:“下次审问的时候,你只一口咬定,是高拱派你来行刺的,便可赦你无罪,还会升你官做锦衣卫,赏赐千金。如不这般说,必会把你打死。”王大臣在此威迫利诱下,自然勉强答应照办了。
到第二次审问的时候,各大臣早已心知肚明此案的内幕复杂,都列席旁听。冯保这位无须主审官便问疑犯:“大胆王大臣,你来行刺,究竟受谁人指使的?”
王大臣在拘押时在狱中已吃尽拷打之苦,此时便愤然回答:“是你教我说是受高拱相公主使的。”
旁听之人大哗起来,冯保闻言大惊,即宣布退庭,不敢复问。
第二天再审,疑犯王大臣已中了哑毒,不能说话,冯保不待细审,即朱笔一批,押犯人往午门斩首。
在此情况之下,高拱也不安于位了,让出位,回家吃老米去了,朝政大权,便落在张居正手里。

宋太祖借画除劲敌
宋朝建立后,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稳固了中央政权,在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开始了统一中国的战争。
在灭掉南汉之后,宋太祖把进攻目标转向南唐。南唐后主李煜昏庸无能,只知道吟诗填词,整天沉湎于酒色,不理朝政,南唐国力日衰。宋太祖此时有心灭南唐,但又不敢轻举妄动。原来,南唐有一位勇猛无敌的武将名叫林仁肇,宋太祖认为林仁肇是宋朝灭南唐的一大障碍。可巧开宝四年(971),李煜派其弟李从善前来朝贡,宋太祖忽然心生一计,当即热情款待李从善,并把他留下任泰宁军节度使。李从善不敢违命,只得报告李煜。李煜也不知宋太祖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正好想通过李从善探听一些宋朝的情况,便同意他在宋朝任职。宋太祖又派一名使者到林仁肇那里,使者用钱财贿赂林的仆人,搞到了一张林的画像。使者拿着画像回来复命,宋太祖命人把画像挂在自己的侧室。
一天,李从善来见宋太祖,廷臣先把他领到侧室。李从善一眼就看到了林仁肇的画像,不解地问道:“这是我国武将林仁肇的画像,怎么会挂在这里?”侍臣支支吾吾,欲言又止,半天才说:“你已经是宋朝的人了,告诉你也没什么。皇上爱惜林仁肇的才干,下诏书让他来京城,他已经答应投降,先送来画像以表诚心归顺。”侍臣又指着附近一座华美富丽的房子说:“听说皇上准备把这所房子赐给林仁肇,等他到了京城,还要封他为节度使呢!”
李从善立即回江南向李煜报告了此事。李煜真的怀疑林仁肇心怀二心,在一次设宴招待林仁肇时,让人事先在酒里下了毒药。林仁肇回到家中,毒性发作,七窍流血而死。宋太祖听到林仁肇的死讯后,立即发兵攻打南唐,很快就灭了南唐。

晁错成了替罪羊
汉景帝即位后,决心像其父文帝那样,把天下治理好。汉景帝听说晁错很有才能,就提升他当御史大夫。忠心耿耿的晁错看到分封的那些藩王势力越来越大,有的不受朝廷的约束,担心这样下去汉朝的天下会弄成四分五裂的局面。于是,晁错向汉景帝建议削藩。汉景帝也有心削弱那些藩王的势力,但又怕他们借机造反,不敢妄动,就与大臣们商议此事。
各王眼见自己的封地要被削减,都怨恨晁错,于是吴王、赵王、胶西王、楚王等联合起来,打着“清君侧,诛晁错”的旗号起兵造反了。
汉景帝一边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一边拜窦婴为大将,出兵应付叛军。
窦婴与晁错原来就不和,在削藩的问题上又有不同的意见,他一直把晁错视为眼中钉。窦婴把个人的私怨看得比国家大事还重要,决定借汉景帝之手除掉晁错。窦婴派去的人对汉景帝说:“七王发兵是冲着晁错来的。高祖分封同姓为王,已成规矩,晁错非得要削藩,这不是存心与刘氏作对吗?只要皇上斩了晁错,赦免了七王起兵之罪,还给他们土地,他们一定会退兵。”昏庸的汉景帝竟然听从了这个建议,把晁错真的给杀了。
汉景帝原以为化干戈为玉帛了,可是七王并未罢兵,而且攻势较以前更甚。这时,大将军周亚夫派使者告诉汉景帝说:“吴王成心要造反,已经几十年了,这次是借晁错削藩为名发兵,想不到皇上听信谗言把晁错杀了。今后恐怕没有谁再向朝廷出主意了。”汉景帝这才恍然大悟,但后悔已晚。后来,七王之乱被平定下去,汉朝的中央集权加强了,只可惜晁错已被灭门三族。

刘备一言杀吕布
吕布以勇武闻名于世,但最后还是被曹操生擒。吕布此时有意投降曹操,他对曹操说:“明公您所担忧的人没有比我吕布更强的了。我现在归顺您,则天下就是明公的。由明公您率领步兵,由我来带领骑兵,则平定诸侯不过易如吹灰而已。”曹操被说动了心,欲想招降吕布,但又对吕布的诚意有些怀疑。正在这时,旁边的刘备说了一句话:“曹公啊,您难道没有看到丁建阳和董太师的下场吗?”曹操于是下令绞死了吕布。
丁建阳即丁原,吕布最初是他的部下。后来吕布在董卓的唆使下杀死了丁建阳。董卓入京后,挟持天子,自称太师,因而被称作董太师。后来董卓因王允等人巧施连环计也死在吕布手里。经刘备这么一说,曹操下决心杀了吕布。
那么,刘备为何要置吕布于死地呢?原来,刘备虽然暂时依从曹操,却怀有自立之心。吕布之所言,正是刘备所担忧的。如果曹吕联合,必然给刘备未来的事业带来重重阻力。试想,当年在虎牢关,吕布一人在天下诸侯面前独战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尚且进退自如,那么他若投降了曹操,又有谁是其对手呢?这就是刘备要杀吕布的原因所在。
以一言相劝,借曹操之手杀了吕布,刘备的智谋可见一斑。

子贡“借刀”救鲁
春秋末期,齐简公派国书为大将,兴兵伐鲁。鲁国实力不敌齐国,形势危急。孔子的弟子子贡分析形势,认为唯吴国可与齐国抗衡,可借吴国兵力挫败齐国军队。于是子贡游说齐相田常。田常当时蓄谋篡位,急欲铲除异己。子贡以“忧在外者攻其弱,忧在内者攻其强”的道理,劝他莫让异己在攻弱鲁中轻易主动,扩大势力,而应攻打吴国,借强国之手铲除异己。田常心动,但因齐国已作好攻鲁的部署,转而攻吴怕师出无名。子贡说:“这事好办。我马上去劝说吴国救鲁伐齐,这不是就有了攻吴的理由了吗?”田常高兴地同意了。子贡赶到吴国,对吴王夫差说:“如果齐国攻下鲁国,势力强大,必将伐吴。大王不如先下手为强,联鲁攻齐,吴国不就可抗衡强晋,成就霸业了吗?”子贡马不停蹄,又说服赵国,派兵随吴伐齐,解决了吴王的后顾之忧。子贡游说三国,达到了预期目标,他又想到吴国战胜齐国之后,定会要挟鲁国,鲁国不能真正解危。于是他偷偷跑到晋国,向晋定公陈述利害关系:吴国伐鲁成功,必定转而攻晋,争霸中原。劝晋国加紧备战,以防吴国进犯。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亲自挂帅,率十万精兵及三千越兵攻打齐国,鲁国立即派兵助战。齐军中吴军诱敌之计,陷于重围,齐师大败,主帅及几员大将死于乱军之中。齐国只得请罪求和。夫差大获全胜之后,骄狂自傲,立即移师攻打晋国。晋国因早有准备,击退吴军。子贡充分利用齐、吴、越、晋四国的矛盾,巧妙周旋,借吴国之刀,击败齐国;借晋国之刀,灭了吴国的威风。鲁国损失微小,却能从危难中得以解脱。

刘秀借刀除心患
刘秀与刘玄决裂后,率兵向长安进军。洛阳是通往长安的军事重地,刘玄派李轶去镇守,以阻挡刘秀大军的西进。
刘秀手下一名叫冯异的将军写信劝李轶归顺刘秀。李轶看完信后,内心十分矛盾。他虽然看出刘玄成不了大事,有意脱离刘玄,但是他又不敢轻易投靠刘秀。因为他曾参与杀害刘秀之兄的活动,担心刘秀不容他。于是,李轶在给冯异的回信中这样写道:“今天你我都在镇守军事要地,地位举足轻重。如果我们能同心同德,那我还有什么顾虑呢?请将我的意思转达给萧王(指刘秀),我愿为他尽微薄之力。”冯异看到这封意思委婉的信后,明白李轶是叫自己保证他归顺后的生命安全和高官厚禄。于是,冯异一方面给李轶回信表示安慰,另一方面出兵攻打洛阳周围各县,看李轶是否援救,以试探他有无诚意。李轶果然不与冯异交战。冯异见李轶言行一致,就把此事的前后经过向刘秀作了报告,并递上李轶的信,劝刘秀接受李轶的归顺。
刘秀深知李轶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人,招降后仍是心头之患。但是,若拒之门外,对战局又十分不利。刘秀经反复考虑,终于想出一条借刀杀人的妙计。刘秀在给冯异的回信中,避而不谈是否接受李轶的归顺,只是提醒说:“李轶这个人诡计多端,一般人难以看出他的心思。大家还是各自坚守阵地为好,防止李轶耍花招。”然后,刘秀故意将李轶归降的事泄露出去。众人议论纷纷。
不久,刘玄手下的另一员大将得到了这个消息,知道李轶心怀二意,就派人将他刺杀了。洛阳驻军失去主将,军心动摇,许多人投奔到了刘秀这一边。战局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直到这时,大家才明白了刘秀的用意:借刘玄之手杀掉李轶,既除了自己的心头之患,又不用承担杀害降将的坏名声。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