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毋以短攻短 毋以顽济顽
【原文】
人之短处,要曲为弥缝,如暴而扬之,是以短攻短;人有顽固,要善为化诲,如忿而疾之,是以顽济顽。
【译文】
当我们发现别人有什么缺点时,要很婉转地为他掩饰或规劝他,假如在很多人面前揭发人家的缺点,这不仅会伤害到人家的自尊心,也证明了自己的无知和无道;我们一旦发现某人个性比较愚笨固执时,就要很有耐心地慢慢诱导他、启发他,假如由于他一两次不会就很生气地厌恶他,这不仅无法改变他的固执,同时也证明了自己的愚蠢固执。
【解说】
人们常不知不觉地陷入“以短攻短,以顽济顽”的循环(矛盾)境地。归其因,乃在以情绪先入,事实上是对自己据以说服他人之个人论点、论据以及结果均无信心,因而气短声竭。若立论公平,境界高远,出入恢弘,当不致有此现象发生。苏秦之纵横之术,最重因势利导,晓以利害,故说楚王而在王后身上下工夫,以大王北取美女为饵,迫使王后协同内应,化解干戈,竟至满载而归,何其洋洋。
【例解】
软弱无能帅 血染黄河水
在楚国和晋国之间有个小国——郑国。郑国的日子很不好过,亲楚则晋攻,亲晋则楚伐,同时向两面进贡却两面不讨好。楚庄王继位的头几年,郑国基本上倾向于晋,所以八年中,楚先后七次进攻郑国。同一时间内,晋也曾因郑倒向楚,而两度进攻郑国。
公元前598年春天,楚庄王攻郑,占领都栎(今河南禹县),郑国屈从于楚国。此后,郑国又遭到晋国的谴责,又向晋国表示愿意侍奉,这样又得罪了楚国。第二年春天,楚又兴兵伐郑,一直打到郑国的都城——新郑。这时,郑国的国君是郑襄公,他一面派人向晋国求救,一面组织士卒加强防守。新郑被围已十七天了,晋国救兵仍未到,城墙倒塌多处,眼看守城无望,城内哭声一片。楚庄王为了显示自己的仁慈,退兵三十里。后来,楚庄王再次进攻,围住新郑猛攻猛打近三个月。郑国再也无法抵挡,请求称臣。楚庄王为提高自己的声望,也是为了在晋楚之间留下一个缓冲地带,就应允了。
就在郑国投降,楚军退兵之后,晋军雨后送伞发来救兵。晋军主帅是荀林父,当他到达黄河时,得知楚郑媾和,打算回师,谁知主军副将先却坚决反对。他气急败坏地说:“不行。晋国能称霸诸侯,是由于军队的勇敢和臣下的努力。现在遇到敌人不敢作战,还谈什么勇敢和努力。如果因此而失去霸主的地位,还不如死去……”说罢,先竟擅自带领他的直属部队渡过了黄河。荀林父无法控制先的行动,但感到他带去部分军队太危险,于是也率领主力渡过黄河,向南推进。从此,揭开了楚晋大战的序幕。
楚国征服郑国后,开始撤兵。此时楚国大夫伍参别有见解,他说:“荀林父新任统帅,还不能有效地行使职权,他的副手先刚愎自用,不听指挥,这样的军队一定会败。”楚庄王觉得有道理,决定暂不退兵,以和谈为手段,静观其变,一旦出现战机,立即发动进攻。于是令全军改为北进,将大军驻扎在管(今河南郑州市)待机。
此时晋军进至敖山和部山(皆在今河南荥阳境内),暂时驻扎下来。荀林父主张慎重从事,先则执意要打。将帅之间的意见分歧日趋增大。
楚军代表到晋军求和,双方谈得挺好。但楚军代表刚离晋营,先马上派赵括追上去侮辱楚军代表,并向楚军挑战。楚军将士闻之,非常气愤,楚庄王更清楚地看到晋军内部的矛盾,于是又派使者求和。荀林父应允,并定下结盟的日子。
晋将魏錡、赵旃两人被派去楚营和谈。但他们到了楚营却向楚军挑战。这就更激怒了楚军将士,楚大夫潘党赶走了魏錡,楚庄王亲自追杀赵旃。晋军派出战车准备接回赵旃,避免引起更大的冲突,既未布阵,也未采取防御措施。楚庄王见时机成熟,便下令发起总攻击。令尹孙叔敖大喊:“要主动逼近敌人,不要让敌人逼近我们。”愤怒的楚军全线出击,战车驰骋,士卒冲锋,潮水般地猛攻晋军。
荀林父面对突如其来的攻击,不知所措,被迫下令还击,由于晋军以无备对有备,一开始就暴露了自己的弱点,在楚军的攻击下,渐渐地招架不住,中军、下军相继崩溃。面对危局,荀林父下令退兵。晋军一退,楚军便紧追不舍。在楚军的追杀中,晋军伤亡几乎达到一半。逃到黄河边,晋军上下已成惊弓之鸟。赵括已渡河逃跑,赵旃也逃到黄河边,正待渡河。面对前有黄河,后有追兵,上下惊恐无力再战的局面,荀林父击鼓宣布:“先渡有赏!”但人多船少,船已严重超载,许多人还要往上挤,有的抓住船帮不放,吵吵嚷嚷,混乱不堪,以致许多小船被扒翻。在船无法再上人的情况下,船上的人就用刀砍扒船人的手指,每条船上都可捧起一捧捧的断指。船外的哭喊声、咒骂声响成一片,黄河水都被鲜血染红了。在黄河岸边,晋军整整折腾了一夜,至次日天亮才渡完残兵败将。
下一篇:第四卷 宠辱不惊 去留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