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新华文库!

第一篇 神骨鉴 第六章 智慧启悟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一篇 神骨鉴 第六章 智慧启悟

识人方法有三,一曰德,二曰量,三曰才。符合此三条标准者,方能担当重任。

1.识人用人,以德为先
识人方法有三,一曰德,二曰量,三曰才。所谓德者,刚健无私,忠贞自守,非庸庸碌碌、无毁无誉而已。所谓量者,能受善言,能容贤才,非包藏隐忍、持禄保位而已。所谓才者,奋发有为,应变无穷,非小慧辩捷、圆熟案牍而已。备此三者,然后胜股肱之任。
也就是说,在通常的情况下,我们强调德应重于才,但在这个前提下,又要注重量与才的问题。坚持德量才三者的统一。坚持选拔人才的标准有三条,一是德,二是量,三是才。德,即刚直无私,忠诚廉洁,而不能只是庸庸碌碌,无人诽谤也无人赞扬。量,指能接受正确意见,容纳贤才,而不能只是城府深,能忍耐,保住俸禄和地位。才,指奋发有为,能随机应变,而不能只是耍小聪明,口齿伶俐,办公文熟练。符合这三条标准才能担当重任。
用人以德才兼备最好,但在大量需要人才的时候,只能以掌握现有的人才资料,按其德才而任用。
而历代英明之主驾驭人才,是待之以诚,纠之以法,赏功罚罪,使之向上,不敢为非,这是爱护、培养、发展人才的根本方法,至今仍很值得借鉴。

诸葛亮择官以德才兼备为准则
诸葛亮以其“隆中策”预见天下三分,显示其大才;以其“鞠躬尽瘁”尽忠汉室,显示其大德。其人如此,其择官也以德才兼备为准则。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向刘禅上疏,即《前出师表》,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刘备)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桓帝、灵帝是东汉末年的皇帝,先后兴起第一次、第二次“党锢之祸”,杀戮敢于直言的李膺等贤臣;二人都信任宦官,使得宦官专政,朝政腐败。桓帝封单超等五宦官为侯,任其专横胡为。灵帝公开标价卖官,敛财私藏,上梁不正下梁歪,贪污风盛,民不聊生,致使社会动荡不安,终于激起黄巾造反。之后群雄攻战,从而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诸葛亮上《前出师表》时,刘备已去世,由他执政辅佐刘禅,故在出征前总结了先汉与后汉兴亡的经验教训,谆谆告诫刘禅,不要学桓、灵二帝“亲小人,远贤臣”,要学先汉“亲贤臣,远小人”,才能使蜀国兴隆,以复兴汉室。
诸葛亮还在《便宜十六策》里指出:“治国之道,务在举贤。若夫国危不治,民不安居,此失贤之过也。夫失贤而不危,得贤而不安,未之有也。”因此,诸葛亮在治理蜀国时特别重视选拔德才兼备之士。
诸葛亮推荐董允为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宿卫重兵,负责宫中之事。刘禅常欲增加后宫嫔妃,董允认为古时天子后妃之数不超过十二人,今已足数,不应增加。刘禅宠爱宦官黄皓,皓为人奸佞,想干预政事,允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黄皓。董允在时,黄皓不敢胡为。
蒋琬、费祎、姜维都是诸葛亮精心选拔为他理政、治军的接班人。蒋琬入蜀初期任干都县长,刘备下去巡视,适见蒋琬饮醉,不理事,大怒,要杀他。诸葛亮深知其人,为之说情:“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刘备敬重亮,听其言,才不加罪。后诸葛亮提拔蒋琬为丞相府长史,诸葛亮每次出征,蒋琬都足食足兵以相供给。诸葛亮常赞蒋琬为人“忠雅”,可与他辅佐蜀汉王业。诸葛亮死前,密表刘禅:“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诸葛亮死,蒋琬执政,其人大公无私,胸怀广阔,能团结人,明知时势,做到国治民安。蒋琬病,荐费祎代之,费祎为人明断事,善理事,知军事,他在任时边境安宁,魏人不敢正窥西蜀。姜维继诸葛亮复兴汉室之志,屡次北伐,虽无大胜,但魏兵也不能侵入。及司马昭派大军伐蜀,刘禅昏庸不听姜维派兵扼守阴平之议,邓艾得以偷渡而直捣成都,刘禅出降,并令姜维降,姜维想假降待机以复兴蜀汉,其夙愿虽不实现,足见其忠烈。
刘备死后,有诸葛亮及其后继者蒋琬、费祎、姜维等辅佐,刘禅这昏庸之主才得安坐帝位达41年之久。而曹操死后,其子曹丕篡汉,魏立国虽有45年,但早在17年前司马懿就发动政变夺取曹爽的军权,魏政权已归司马氏,魏名存实亡,其政权存在实际只有28年。孙权死后,孙亮立为吴帝,内部不和,国势日弱遂被晋灭,孙权后人掌权只有27年。三国相比,蜀汉政权较稳固,无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之事,这是因有德才兼备者辅佐之故。

2.刘基自知知人
身为一个领导,在知人的同时,也要做到自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识别、使用人才。关于这一点,明代的刘基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人,是明朝开国功臣,也是朱元璋的主要谋士。明朝建立之初,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明朝的许多重要事务,特别是起用人才等用人问题几乎都是由他和朱元璋一起处理的。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曾多次责备丞相李善长,并流露出罢用他的意向。刘基对朱元璋说:“李善长是有功勋的旧臣,他能够协调好诸位将军之间的关系。”朱元璋说:“这个人几次说你坏话,欲加害于你,你还维护他的地位吗?我想要你做丞相呢!”刘基叩头,一边拒绝,一边解释:“更换丞相有如更换房柱,必须用大木,如果用一束束细木条捆绑一起替代,房子顷刻就会倒坍。”
不久,李善长罢相,朱元璋准备以杨宪为相,杨宪与刘基过从甚密,朱元璋以为会得到刘基的支持。不料,刘基力言不可,说:“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他是指杨宪这个人难以做到像水那样公平,以义理为评判是非的标准。朱元璋又问汪广洋如何,刘基说,这个人器量狭小浅薄,比杨宪有过之而无不及;又问胡惟庸怎样,刘基比喻说,犹如一匹驾车的马,我担心他会把车驾翻了。
朱元璋想了想说:“我选相才,实在没有人能超过你的。”刘基说,我这个人疾恶如仇,性情太刚,又缺乏处理繁杂事务的耐心,让我任丞相会有负皇帝的恩宠,“天下何患无才,唯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诸只诚未见其可也”。
后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重用,胡惟庸还任丞相八年,但都相继败亡了,原因正如刘基早年预言的那样。
刘基是一个智者,十分善于辨识人才,对于几位丞相人选的才德洞察是十分深刻的。但他又有自知之明,并不认为自己是丞相的合适人选,对人对己把握得准确而公正。
知人容易,自知困难。但是,只有做到自知,我们才会更好地知人、识人。因此,领导者要清醒地认识自己,明白自己的不足和优点,努力做到公正地对待人才。

3.二蜜桃杀三勇士
雄悍的人有勇力,又暴躁,只认两个拳头就是天下的道理。这样的人恃强鲁莽,为人很讲义气,敢为朋友两肋插刀,属性情中人。他们的优点是为人单纯,没有多少回肠弯曲的心机,敢说敢做敢当,有临危不惧的勇气,对自己衷心佩服的人言听计从,忠心耿耿,赤胆忠诚,绝不出卖朋友。缺点是对人不对事,服人不服法,任凭性情做事,只要是自己的朋友,于己有恩,不管他犯了什么错误,都盲目地给予帮助。也因其鲁莽,往往会突如其来地坏事情。
春秋时期,齐国有田开疆、古冶子、公孙捷三勇士,很得国王齐景公宠爱。三人结义为兄弟,自诩“齐国三杰”。他们挟功恃宠,横行霸道,目中无人,甚至在齐王面前也“你我”相称。乱臣陈无字、梁邱据等乘机收买他们,阴谋夺取政权。
相国晏婴眼见这种恶势力逐渐扩大,危害国政,暗暗担忧。他明白奸党的主力在于武力,三勇士就是王牌,屡次想把三人除掉,但他们正得宠,如果直接行动齐王不从,反而弄巧成拙。
有一天,邻邦的国王鲁昭公带了司礼的臣子叔孙来访问,谒见齐景公。景公立即设宴款待,也叫相国晏婴司礼;文武官员全体列席,以壮威仪;三勇士也奉陪左右,威武十足,摆出不可一世的骄态。
酒过三巡,晏婴上前奏请,说:“眼下御园里的金桃熟了,难得有此盛会,可否摘来宴客?”景公即派掌园官去摘取,晏婴却说:“金桃是难得的仙果,必由我亲自去监摘,这才显得庄重。”
金桃摘回,装在盘子里,每个有碗口般大,香浓红艳,清芳可人。景公问:“只有这么几个吗?”
晏婴答:“树上还有三四个未成熟,只可摘六个!”
两位大王各拿一个吃,仙桃美味可口,他们互相赞赏。景公乘兴对叔孙说:“这仙桃是难得之物,叔孙大夫贤名远播,有功于邦交,赏你一个吧!”
叔孙跪下答:“我哪里及得上贵国晏相国呢,仙桃应该赐给他才对!”
景公便说:“既然你们相让,就各赏一个!”
盘里只剩下两个金桃,晏婴复请示景公,传谕两旁文武官员,让各人自报功绩,功高者得食此桃。
勇士公孙捷挺身而出,说:“从前我跟主公在桐山打猎,亲手打死一只吊睛白额虎,解主公的围,这功劳不大吗?”
晏婴说:“擎天保驾之功,应该受赐!”
公孙捷很快把金桃咽下肚里去,傲眼左右横扫。古冶子不服,站起来说:“虎有什么了不起,我在黄河的惊涛骇浪中,浮沉九里,斩骄龟之头,救主上性命,你看这功劳怎样?”
景公说:“真是难能,若非将军,一船人都要溺死!”把金桃和酒赐给他。可是,另一位勇士田开疆却说:“本人曾奉命去攻打徐国,俘虏五百多人,逼徐国纳款投降,威震邻邦,使他们上表朝贡,为国家奠定盟主地位。这算不算功劳?该不该受赐?”
晏婴立刻回奏景公说:“田将军的功劳,确比公孙捷和古冶子两位将军大十倍,但可惜金桃已赐完了,可否先赐一杯酒,待金桃熟时再补?”
景公安慰田开疆说:“田将军!你的功劳最大,可惜你说得太迟。”
田开疆再也听不下去,按剑大嚷:“斩龟打虎,有什么了不起?我为国家跋涉千里,血战功成,反受冷落,在两国君臣面前受辱,为人耻笑,还有什么颜面立于朝廷上?”拔剑自刎而死。公孙捷大吃一惊,亦拔剑而出,说:“我们功小而得到赏赐,田将军功大,反而吃不着金桃,于情于理,绝对说不过去!”手起剑落,也自杀了。古冶子跳出来,激动得几乎发狂地说:“我们三人是结拜兄弟,誓同生死,今两人已亡,我又岂可独生?”
话刚说完,人头已经落地,景公想制止也来不及了。齐国三位武夫,无论打虎斩龟,还是攻城略地,确实称得上勇敢,但只是匹夫之勇。两个桃杀了三个武士。他们不能忍耐自己的骄悍之勇,才被晏婴利用。

4.“傻”阿留才气过人
朴实之人,胸怀坦荡,性情质朴敦厚,没有心机,不善机巧,有质朴无私的优点。但为人过于坦白直诚,心中藏不住事,有什么说什么,太显山露水,城府不够,甚至可能被大家当傻瓜看,作为取笑的对象。与这种人合作,尽可以放心。但因其缺乏心机,办事草率,有时又一味蛮干,不听劝阻,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也说。
明代周元素是江苏太仓一带小有名气的画家,他有一个画童叫阿留,跟随他已有四五年了。十三四岁的阿留,大大的眼睛,厚厚的嘴唇,一副憨厚的样子,看起来傻乎乎的。
一天早上,周元素外出前对阿留交代说:“你在家看好门,有谁来了,记住他的样子,等我回来再告诉我。”
晚上,周元素回来后问阿留:“今天有谁来找过我吗?”
“有,来了好几个哩。”阿留一边用手比画着,一边一口气讲下去,“有个矮矮胖胖的,有个瘦瘦高高的,有个漂漂亮亮的,还有个拄着拐杖的老头。”
周元素听明白了,笑笑又问:“还有没有其他人来过?”
阿留嘿嘿笑着回答:“我怕来的人多了记不住,老头子走后,我就闩上了大门,没再出去过。”
周元素没再说什么。他是个很忠厚的长者,也了解阿留就是这么笨的一个人,至少在这方面他毫无长处可言。
不仅如此,阿留还闹出了不少生活中的笑话。例如有一次,周元素家的一张床折了一条腿,他让阿留去树林里找根合适的树杈,拿回来修床。阿留拿把斧头就出去了,在树林里转来转去,足足找了大半天,结果还是空着两手回来了。周元素和家人都在厅堂中,他问阿留:“怎么到现在才回?我们都在等你呢。”只见阿留非常认真地说:“因为找不到一根合适的树杈,我在树林里转了又转,所以才费了这老半天时间。”
周元素说:“那么多的树杈,怎么说找不到呢?随便找一根把它砍下来,不就行了吗?”
阿留伸开两根手指头,向上伸了伸,说:“您不知道,树杈是朝上长的,没有像床腿那样向下长的。”
周元素一家人听了,笑得前仰后合。
但阿留也有长处,周元素写字、画画时,一定要阿留为他磨墨、调颜料。阿留把墨磨得很浓,用他磨的墨写出的字,在日光、灯光下可以反射出光泽。至于调颜料,阿留对色彩的辨别力似乎特别强,周元素吩咐要什么颜色,阿留总能调得恰到好处,从来不会出差错。
周元素写字、画画时,阿留站在一边专注地看着。周元素画花鸟,有时阿留对他说,这朵花的颜色再重些,那只鸟的尾部可增加点什么颜色,周元素采纳阿留的建议后,效果往往好得多。
一天,周元素铺开纸张,动手作画,阿留在一旁看得很专心。周元素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阿留说:“你是不是也看出点什么名堂来了?你能画几笔吗?”
阿留竟然很认真地回答说:“这有什么难的!”
“噢?那你就画给我看看吧!”周元素说着把手中的画笔递给了阿留。
阿留卷了卷袖子,开始在纸上画起来。不一会儿,一幅出水芙蓉图画好了:满塘水波荡漾,一片小小的荷叶在微风中摇动,一只蜻蜓正准备在荷叶上停留。整幅图,取意于杨万里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周元素拿起画来,仔细端详。这幅画意境开阔,构图匀称,浓淡相宜,确是一幅好画。要不是亲眼看到了阿留作画的全部过程,周元素无论如何都不敢相信,这样一幅画会是出自这个看起来有点傻乎乎的小画童之手。
接着,周元素要阿留再画一幅。阿留沉思一会儿,很快又画了一幅,那画面上是微风吹拂着一株才舒展开眉眼的柔柳,燕子斜着身子从天空掠过,向着柔柳飞过来。虽然画面上只有一株柔柳、一只燕子,但使人感受到了暖暖春意,感受到了充满情趣的盎然生机,笔法老到,布局合理,完全像出自一位老练的画家之手。
周元素把家里人都喊了来看阿留作画。阿留又画了一幅青鸟翠竹图,大家都纷纷称赞:
“阿留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啊!”
“阿留真有灵气。”
阿留看着大家,越发憨憨地笑。此后,阿留在太仓一带,也成了一位小有名气的画家。
周元素善识人之秉性,用人之长,使一个在别人眼中傻笨得出奇的阿留,成为远近闻名的画家。若周元素只是呵斥阿留生活中的无能,只看到其短处,不见其长,怎么能充分发挥他的才能呢?

5.唐太宗以礼待士
唐太宗李世民,用人很懂得“夫国之匡辅,必待忠良”,可谓是卓越的政治家。唐太宗平时对他的贤臣良才十分关心,建立起君臣之间感情亲密无间的关系,奠定了相互信任的基础。
大臣李靖,年老且腿脚有病,行动不便,向太宗提出告老还乡。太宗派遣中书侍郎岑文本带着他的亲笔信前往安慰,赞扬李靖“能识大体”、“一代楷模”。他下令对李靖优诏,加授特奖,赐锦绸千匹,还赐给李靖上乘马两匹和一根灵寿杖,以助李靖走路。李靖平时患小病,太宗每三两日便去看望他,同他商讨国家大事。
开国功臣李勣,患急病,经太医诊断,验方需用胡须烧成灰配药治疗。太宗闻后就把自己的胡须剪掉,烧成灰,配好药,亲自送给李勣服下,感动得李勣叩头大拜,“泣以恳谢”,太宗安慰他:“你是国家的栋李世民梁之材,望早日康复。”大臣李纲,有脚病,不能走路,太宗特赐给他一顶轿子上朝用。李纲乘轿至宫殿,太宗亲自引进,“问以政道,又令舆入dōng宫(版 权所 有 ew e ny an.c om 易文 言 网),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凡是大臣们生病,他都亲自去看望问候。大臣马周病重,太宗亲自给他调药,下令以最好的营养品供给他。大臣们病故,他悲恸欲绝,废朝几日。大臣张公谨39岁病故,太宗大哭,有人劝他:“按阴阳书,今日不可哭泣,为风俗所忌。”太宗说:“君臣之义,同父子,情发于哀,安避忌日?”太宗哭得更悲戚,并赐赠张公谨骁卫大将军衔,封郯国公。大臣魏征的官邸缺少正殿,太宗责令五日修成。魏征病死,太宗亲临恸哭,废朝五日,亲自为魏征制碑文,并哀叹:“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今魏征逝,一鉴亡矣。”
“君能尽礼,臣得竭忠”,唐太宗以“国士待之”,大臣们以“国士报之”。君臣情同手足,同心协力,奏出了一曲“贞观之治”的凯歌。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