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新华文库!

卷八 明文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卷八 明文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王世贞)
【题解】
关于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历史故事,从司马迁称赞蔺相如是智勇双全的奇士开始,一直为后人所称道,几成定论。王世贞在本文中却力排众议,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认为蔺相如的行为实有不妥之处。作者的意见尽管尚有偏颇,但总的说来,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又号龛州山人,明太仓(今属江苏)人,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他是明代后期著名的文学家,诗文俱佳,为当时文学派别“后七子”的领袖之一,一时士大夫以至词客名士多奔走其门下。他积极主张“文必西汉,诗必盛唐”的复古主义。晚年时文风有所改变,以平淡自然为主。

【一段】
蔺相如之完璧①,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注释】
①“蔺相如”句: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夫。赵惠文王时得到了一块宝物和氏璧,秦昭王欲用秦国的十五座城来与之交换。赵王惧怕秦国,不敢不从命,便令蔺相如携璧入秦。蔺入秦后,见秦昭王并无诚意,便派人暗地将璧送回赵国,自己仍留在秦国与秦王周旋。其后,他在秦廷上揭露了秦王的欺诈行为,痛陈利害关系,使秦王不得不把他送回赵国。

【译文】
蔺相如为赵国保全了和氏璧,人们都称道他,我却不敢随声附和。

【二段】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②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注释】
②情:原来的想法,本意。

【译文】
秦国用十五座城的空话,以此欺骗赵国胁迫它交出和氏璧。这时的秦国想取得和氏璧是实情,并不是想入侵赵国。赵国如果了解秦国的实情就可以不给它,如果不了解它的实情就给它;了解了实情但又怕它就可以给,了解了实情但不怕它就可以不给。这个问题只要择一即可,为什么既害怕它又要惹怒它呢?

【三段】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③,斋④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⑤也。大王弗予城而绐⑥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⑦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⑧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⑨,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注释】
③九宾:古代天子在举行重大的活动时采用的礼仪。宾,通“傧”。④斋:斋戒。古人在举行大事之前,先独居一室,素食净身,表示重视虔诚之意,一般在祭祀天地、祖先时才这样做。⑤草芥:小草。⑥绐(dài):欺骗。⑦舍人:门客,手下人。⑧僇(lù):通“戮”,杀死。⑨武安君:白起,秦国名将,武安君为其封号。邯郸:赵国国都,今属河北。

【译文】
秦国想得到和氏璧,赵国又不愿意给它,双方在这个问题上并不存在谁是谁非。如果把和氏璧给了秦国而秦国却不给十五座城,秦国就理亏了;如果秦国给了十五座城而赵国却暗地把和氏璧收回去,赵国就理亏了。要想让秦国理亏,赵国就不如放弃和氏璧;如果担心失去了和氏璧,那就不如不给秦国。秦王既然已经当面指着地图告诉蔺相如要把哪些城送给赵国,还举行了九宾之礼,自己斋戒后再接受和氏璧,那种局势就决定了他已经不得不交出十五城了。如果蔺相如献上和氏璧后而秦王不给赵国十五城,蔺相如就可以上前指责他说:“我早就知道大王是不肯给十五城的,和氏璧不是赵国的国宝吗?十五城也是秦国的宝地。现在如果大王由于想要和氏璧而放弃十五城的话,那么十五城的百姓就会深恨大王,认为您把他们像草芥一样丢掉了。如果大王不肯给赵国十五城而骗取了和氏璧的话,那么您就会由于一块和氏璧而失信于天下。我请求死在秦国,用来表明大王您的失信行为。”秦王听了后未必不归还和氏璧。蔺相如为什么还要派手下人胸藏和氏璧而逃回赵国,从而把有理的一方归于秦国呢?当时秦王的内心还不想和赵国绝交。如果秦王当时发怒了,把蔺相如在街市上杀死示众,并派武安君率十万大军兵临邯郸,追回和氏璧并谴责赵国失信的行为,一次胜仗就会使蔺相如招来灭族之祸,两次胜仗就会使和氏壁重落秦王之手了。

【四段】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注释】
劲渑(miǎn)池: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9年),秦王约赵王会于渑池(今属河南),在宴会上秦王强令赵王鼓瑟以羞辱之,蔺相如随即强令秦王击缶(fǒu,一种陶制器皿)。劲,态度异常强硬。柔廉颇:由于蔺相如在渑池会上表现机智勇敢,返国后被拜为上卿,位在名将廉颇之上,致使廉颇不服并当众羞辱他。蔺相如一再忍让,终使廉颇悔悟。

【译文】
所以我说,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和氏璧,这是天意如此!像他后来在渑池会上刚劲不屈,对廉颇则采取了温和的态度,他想出的办法越来越高明了。他之所以能保全赵国,确实是上天在多方成全他啊!

【评析】
不盲从旧说,不迷信权威人士的意见,而能独出己见,而且言之有理,逻辑性强,这是本文最大的特点。全文开头便一针见血地指出对旧说的否定,接着便从蔺相如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政治形势进行周密的论证,当时的力量对比是秦强赵弱,但在“弱国无外交”的总的前提下,秦王也还是不得不考虑“曲直”的问题。作者认为,应该千方百计地使秦王处于理曲的境地,而不必采取“使舍人怀(璧)而逃之”的不光明的手段。况且,当时“秦意未欲与赵绝”,用正常手段来处理以城易璧的问题,完全可以获得圆满的结局,最后,作者又以蔺相如的行为可能会招致严重的后果来照应开头的“予未敢以为信也”。其结构之谨严,论证之周密,确实令人叹服。
当然,本文的某些观点也有值得商榷之处。作者在结尾时,把完璧归赵和赵国这种功绩的取得归功于“天”,认为这是天意的安排,我们认为,这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把历史上所发生的一切现象都认为是天意如此,那就贬低了个人在当时所做的努力,也就无所谓是非善恶的区分了。然而,这也是古人在思想上的一种局限性。对此我们也不必苛求。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