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宋文 丰乐亭记
(欧阳修)
【题解】
丰乐亭为欧阳修被贬到滁州后所建。“丰乐”的命名含意为“丰年之乐”。作者在本文中歌颂了赵匡胤统一中国从而结束了五代战乱局面的功绩。同时,对滁州的优美环境及淳朴的民风进行了热情洋溢的描绘,突出了他那种“与民同乐”的豁达心情。
【一段】
修既治滁①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②,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渝③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注释】
①治滁:治理滁州,即任职滁州刺史。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欧阳修上书朝廷为范仲淹进行辩护,触怒了御史,遂被罗织罪名,贬为滁州知州。滁州,今安徽滁县。②丰山:山名,在今滁县城西。③渝(yú):云雾弥漫,引申为水势盛大。
【译文】
我在任职滁州的第二年夏天,才在饮用滁州水时感到甘甜。问一问滁州当地人,知道了水源就在州城之南百步的近处。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挺立;下面是深谷,阴暗莫测;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澎湃涌出。我观察一下上下左右,看过以后很是高兴。于是便疏通泉水,凿去岩石,开辟出一块地方修建一个亭子,便和滁州人一道到那里去游览。
【二段】
滁于五代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⑤,尝以周师破李璟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⑥。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⑦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⑧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注释】
④五代:指唐朝灭亡后,我国中原地区先后建立的梁、唐、晋、汉、周五个时间短促的朝代。⑤太祖皇帝:即宋太祖赵匡胤。⑥平滁:赵匡胤原为后周将官,后周显德三年(956年)春,周世宗征淮南,南唐国君李璟手下的将领皇甫晖、姚凤守滁州。两军在城西的清流山下交战,南唐兵大败,皇甫晖、姚凤被俘,滁州被后周占领。⑦圣人:原指品德极高的人,这里是对皇帝的尊称。⑧畎(quǎn)亩:田地。
【译文】
滁州在五代的战乱时期是一个战争频繁发生的地方。从前太祖皇帝,曾经率领后周的军队在清流山下大破南唐李璟的军队十五万人,在滁州东门外活捉了他们的大将皇甫晖、姚凤,于是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了这一带的山川,按照地图和记载,登上高处远望清流关,想找到皇甫晖、姚凤被活捉的地方。可是旧时的老年人都不在人世了,这是由于天下太平的时间已经很久了。从唐朝灭亡以后,全国出现了分裂的局面,英雄豪杰蜂起争斗,各据一方,互为敌国,哪能数得清?等到大宋秉承天命,圣人出现后天下才统一了。过去被凭借为关隘险要之处,都被铲除消灭掉。百年之间,所见到的只是寂静的高山流水。想问一问当年的旧事,可是当年遗留下来的老人都没有了。现在滁州地处长江、淮河之间,是一个乘船坐车的商贩和四面八方的旅客都不会来的地方。百姓们生来就看不到外界的事,安然自得于农耕生活,从而愉快地度日,送走死去的家人。谁又能知道皇帝的功德,使人们能休养生息,滋润哺育百姓达到百年之久的深恩呢!
【三段】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⑨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注释】
⑨本:事物的主体、根基。
【译文】
我来到这里,喜欢当地僻静而且政务简单,又喜欢当地民俗安谧平易。既然在山谷之间发现了这股泉水,便经常和滁州人在这里仰面望山,俯听泉水之声。春天采集幽香的野花,夏天在大树阴凉处乘凉,秋冬两季风霜冰雪之后,更显示出一派清秀的景色,四季的风景,没有不可爱的。又幸逢这里的百姓正在为一年的丰收而高兴,喜欢和我一起游览。我就和他们以山水为话题,谈论当地风俗的美好,从而使百姓知道之所以能安享丰年之乐的原因,是幸运地生活在这太平无事的朝代啊!
【四段】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释】
刺史:州的长官。唐时称为刺史,宋时已改为知州,以朝臣充任。这里沿用旧称。
【译文】
宣扬皇帝的恩德,来和百姓共享安乐,这是刺史的责任。我便写了这篇文章给亭子命名。
【评析】
本文名为“记丰乐亭”,实际上作者却用了较多的篇幅,通过今昔对比的手法歌颂了当时的“太平盛世”。尽管北宋前期的局势还远远比不上以前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但从结束了唐末开始形成的战乱纷争的割据局面这一点来说,还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作者虽把这种安定局势的形成归功于“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但是,他能同情并讴歌滁州百姓的“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的安闲生活,确实有积极意义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本文是在欧阳修被贬后写出的。当他在宦海失意,地位一落千丈时,还能处之泰然,从中可以看到他的胸襟是何等开阔!
文中写景的地方有两处。开头介绍清泉附近的环境,作者用了简练的语言概括出“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在第三段中,作者描绘游客们在一年四季中的不同感受时,只用了“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寥寥十五个字,其用字之节省真令人拍案叫绝。对于这一点,我们可参看后面的《醉翁亭记》,便可悟出其中的奥妙。
此外,本文充分反映了作者真挚而深厚的感情。他身为地方长官,能在百忙中“与滁人往游其间”,“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正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爱民思想。
上一篇:卷二 秦文 宋玉对楚王问
下一篇:卷二 秦文 唐雎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