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新华文库!

中略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三略 中略

【原文】
夫三皇① 无言而化流四海,故天下无所归功。帝② 者,体天则③ 地,有言④ 有令,而天下太平。君臣让⑤ 功,四海化⑥ 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故使臣不待礼赏有功,美而无害。王⑦ 者,制⑧ 人以道,降心服志;设矩⑨ 备衰,四海会同⑩ ,王职不废。虽有甲兵之备,而无斗战之患。君无疑于臣,臣无疑于主。国定主安,臣以义退,亦能美而无害。霸者,制士以权,结士以信,使士以赏。信衰则士疏,赏亏则士不用命。
《军势》曰:“出军行师,将在自专;进退内御,则功难成。”《军势》曰:“使智、使勇、使贪、使愚:智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邀趋其利,愚者不顾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此军之微权也。”《军势》曰:“无使辩士谈说敌美,为其惑众。无使仁者主财,为其多施而附于下。”《军势》曰:“禁巫祝,不得为吏士卜问军之吉凶。”

【注释】
①三皇:关于三皇的说法有很多。有以下几种:燧人、伏羲、神农(《风俗通义·皇霸》所引的《礼纬含文嘉》);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皇霸》);伏羲、祝融、神农(《白虎通·号篇》);伏羲、神农、共工(《通鉴外纪》);天皇、地皇、泰皇(《史记·秦始皇本纪》);伏羲、神农、黄帝(《尚书》、《帝王世纪》)。最后一种说法由于《尚书》的影响力而得到推广,伏羲、神农、黄帝成为中国最早的三位帝王。此外,汉朝的纬书中称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河图》、《三五历》)。后来在道教中又将三皇分为初、中、后三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则人面蛇身或龙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但是目前比较统一的看法是“三皇”指燧人、伏羲、神农。
②帝:指五帝。历史上也有不同的说法。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资治通鉴外纪》);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伪《尚书序》)。这种说法因为经书地位的尊贵,因此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说。于是这一五帝说被奉为古代的信史。
③则:效法。
④言:教化的言语。
⑤让:辞让、推让、谦让。
⑥化:教化。
⑦王:指三王,即夏商周三朝的开创者:夏禹、商汤、周文王(或者是周文王和周武王)。
⑧制:统治、管理。
⑨矩:原本的意思是画直角或者方形的工具,此处引申为法度。
⑩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叫做会同。
王职:朝廷官员的职务。
以:凭借、通过。
霸:指“春秋五霸”,这一名词也有几种说法。(1)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白虎通·号》)。(2)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孟子·告子下》)。(3)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夫差(《荀子·王霸》中杨倞注)。其中第二种说法较为常用。
用命:服从命令。
内御:请示上级,指由朝廷控制。
邀:追求。
为:因为。
附:依附。

【译文】
在远古的三皇时代,尽管他们没有治理国家的言辞、政令,却有良好的风气自然流传四海,所以天下人都不知道这个功劳应该归于谁。到了五帝的时代,他们效法顺应自然规律,设教施令,天下太平安乐。君臣之间相互谦让而不争功,因而教化流传于四海,百姓也不知道为什么如此太平安乐。所以使用臣属不必依靠礼赏有功的人,也能相处得和谐而无矛盾。到了三王时代,注重以道德治人,使人心悦诚服;制定各种法规以防世道衰乱,四海诸侯按时朝见,朝廷职权就不衰落。这样,虽有军备,却无战祸。君不疑臣,臣不疑君,国家安定,君权巩固,臣属适时身退,君臣之间也能和谐而无矛盾。春秋时期的五霸时代,统治臣属用权术,结交贤士靠信义,使用人才靠奖赏。如果信义减弱,贤士就会疏远,奖赏不够,属下也不会听从命令。
古代的兵书《军势》说:“出兵打仗,将帅军务在于自行决断。如果进退都要受朝廷的控制,那就很难成功。”《军势》上说:“使用有智谋、勇敢、贪婪和愚笨人的方法,各有不同。有智谋的人乐于建功立业,勇敢的人好实现其志愿,贪婪的人追求利禄,愚笨的人不顾惜生命,要根据各自的特点来使用他们。这是军队用人的妙术。”《军势》上说:“不要让能言善辩的人谈论敌人的长处,因为这会混淆视听,扰乱军心;也不要用仁慈的人掌管财物,因为他们会滥施财物去迎合下级。”《军势》上说:“军队中要禁止巫祝,不准他们给官兵卜问军事上的吉凶。”

【原文】
《军势》曰:“使义士不以① 财。故义者不为不仁者死,智者不为暗主② 谋。”主不可以无德,无德则臣叛;不可以无威,无威则失权。臣不可以无德,无德则无以事③ 君;不可以无威,无威则国弱,威多则身蹶④ 。
故圣王御⑤ 世,观盛衰,度⑥ 得失,而为之制⑦ 。故诸侯二师,方伯三师,天子六师。世乱,则叛逆生;王泽⑧ 竭,则盟誓相诛伐。德同势敌,无以相倾,乃揽英雄之心,与众同好恶,然后加之以权变。故非计策无以决嫌⑨ 定疑,非谲奇无以破奸息寇,非阴谋无以成功。
圣人体天,贤者法地,智者师⑩ 古。是故《三略》为衰世作。《上略》设礼赏,别奸雄,著成败;《中略》差德行,审权变;《下略》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之咎。故人主深晓《上略》,则能任贤擒敌;深晓《中略》,则能御将统众;深晓《下略》,则能明盛衰之源,审治国之纪。人臣深晓《中略》,则能全功保身。

【注释】
①以:用、通过。
②暗主:昏庸的主子。
③事:服侍。
④蹶:跌倒。引申为倾覆。
⑤御:治理、管理。
⑥度:观测、预测、估计。
⑦制:这里用做动词,制定制度法令。
⑧泽:恩泽。
⑨嫌:嫌疑。
⑩师:效法、仿效。
差:划分等级、区别。
晓:明白。
明:明白、知道。
源:本源,根渊。
纪:纲纪、根本。

【译文】
《军势》上说:“使用有节操的人不能靠钱财,因为有节操的人不会为不仁的人去效死卖命;聪明的人,不会为昏庸的君主出谋划策。”君主不可以没有德行,没有德行,臣属就会叛离;君主也不可以没有威严,没有威严,就会丧失权力。臣属不可以没有德行,没有德行,就不能为君主尽忠守职;不可以没有威严,没有威严,国家就会衰弱,威严过盛,自己就会栽跟头。
所以圣王统治天下,观察盛衰的变化,考虑得失的原因,从而建立制度。所以规定诸侯辖二军,方伯辖三军,天子辖六军。后来天下混乱,叛逆逐渐发生,天子的恩泽竭尽,诸侯之间就会结盟立誓互相攻伐。由于政治军事势均力敌,谁也没有办法消灭谁,于是千方百计收揽英雄之心,与他们同喜好同憎恶,然后再运用权术。所以,不用计策就无法决嫌定疑,不诡诈出奇就不能破奸灭寇,不施阴谋就不能成功。
圣人能够体察宇宙的法则,贤者能够顺应自然规律,智者能够以古为师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因此,《三略》一书是为乱世而作的。通观全篇,《上略》是说设置礼赏,辨别奸雄,阐述成败的;《中略》是区别德行、明察权变的;《下略》是阐述道德、分析安危,说明嫉贤妒能、迫害人才的灾祸的。所以,君主深通《上略》之理,就能任用贤人,战败敌人;深通《中略》之道,就能驾驭将帅统领士兵;深通《下略》之言,就能明白盛衰的根源,熟悉治国的纲纪。臣属深知《中略》之道,就能成就功业保全身家。

【原文】
夫高鸟① 死,良弓藏;敌国灭,谋臣② 亡。亡者,非丧其身也,谓夺其威废其权也:封之于朝,极③ 人臣之位,以显其功;中州善国④ ,以富其家;美色珍玩,以说⑤ 其心。夫人众一合而不可卒⑥ 离,威权一与⑦ 而不可卒移。还师罢军,存亡之阶⑧ 。故弱之以位⑨ ,夺之以国⑩ ,是谓霸者之略。故霸者之作,其论骏也。存社稷罗英雄者,《中略》之势也,故世主秘焉。

【注释】
①高鸟:即飞鸟。
②谋臣:参与出谋划策的属下。
③极:极点、极致。
④中州善国:中原最好的国土。
⑤说:通“悦”,取悦,使……高兴。
⑥一合:统一。卒:通“猝”,突然。
⑦一与:交给一个人,指掌握在一个人手中。
⑧阶:阶梯。这里指关键、根本。
⑨位:高位。
⑩国:国土。指分封土地。
作:作为、行为。
论:道理、理论。骏:通“驳”,驳杂。
社:土地神。稷:谷神。因为古代帝王都祭祀社稷,因此后来社稷就成为了国家的代名词。
势:权势。
秘:这里用做动词,当作秘密、宝贝的意思。

【译文】
高飞的鸟死了,良弓就要被收藏起来;敌国灭亡了,谋臣就要被消灭。所谓消灭,并不是消灭他们的肉体,而是削弱他们的威势,剥夺他们的权力:在朝廷上给他们高官厚禄,以表彰他们的功劳;再给他们中原的良田沃地,就会使他们家庭富裕;再给他们美女珍宝,就会使他们心情舒畅。士卒一经编成就不能仓促解散,兵权一经授予就不能马上改变。战争结束将帅班师回朝的时候,正是君主存亡的关键时刻,所以,要削弱将帅的实力而给他们高位,剥夺他的兵权而封给他们以土地,这是“霸者”统御将帅的策略。因此,“霸者”的行为,其道理是很复杂的。既要保全国家又要收罗英雄,这就是《中略》所论的权势,是历代国君的秘宝。

【评析】
《中略》命名为“御将统众之计”,说的就是怎样管理将领、统一军队的计谋、方法。作为首领,有四种统一、安定部下的方式,即“三皇之法”、“五帝之法”、“王者之法”、“霸者之法”。第一种方法是很玄妙的,是自然而然进行的方法;第二种方法则是要效法天地来制定措施,让天下人都在不知不觉之中受到教化,从而具有仁德之心,服从统治者的命令;第三种方法是统治者遵循“道”来治理国家,让天下人都心甘情愿地服从;第四种是统治者用权变和信用统一诸侯,使民心归附。只要掌握了其中的一种,那么就可以所向披靡了。
主将发出的命令要果断,不需要事事都请示上级;要合理调遣智者、勇敢的人、有贪欲的人、愚笨的人,根据他们的特点让他们的本领尽可能地发挥;要稳定军心,不让能说会道的人称赞敌方,军中也不能听从巫祝的话,以免妖言惑众、军心涣散。主将要有德行,从而部下才能顺服、听从。
本篇指出《三略》是衰世的作品。因此,此书写作的目的其实不完全在怎样调兵遣将、谋敌制胜上,而是要使统治者以德治兵、治国。关于这一点,《下略》中有具体的论述。所以这里说“《上略》设礼赏,别奸雄,著成败;《中略》差德行,审权变;《下略》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之咎”。《中略》写作的目的在于“存社稷罗英雄者”,这是《中略》的效力。

【国学故事】
1. 唐太宗用人论功定赏
贞观元年,唐太宗李世民召集群臣,论功行赏,封房玄龄为中书令、邗国公,杜如晦为兵部尚书、蔡国公,都为一等功臣。当时诸将争功,乱哄哄地闹个不停。淮安王李神通仗着自己是太宗的叔父,带头发泄不满说:“您和高祖从太原一起兵,我即举兵响应,平定京师立下了大功。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不过是些刀笔之吏,却被封为一等功臣,职位在我之上,我哪能咽下这口气!”太宗开导淮安王说:“国家的大事,无非是赏与罚。赏得公平,没有功劳的人就会自动靠边;罚得恰当,作恶的就会有所收敛。可见,奖赏什么人,惩罚什么人,是不能草率从事的。我是根据功劳的大小来确定奖赏的。开始起义,叔父虽然首先带兵响应,大概也是自己想免除祸灾。后来窦建德吞并山东,叔父全军覆灭。房玄龄等人在军营中出谋划策,坐在那里安定了国家,有运筹帷幄的丰功伟绩。论功行赏,被列入一等功臣是当之无愧的。叔父您与我是骨肉至亲,可不能利用私情去和那些功勋卓著的人争功啊!”淮安王被说得满面羞惭,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将军丘师利等人本来打算跟在淮安王后面一同起哄,听了这番有理有据的分析批评,也都打消了争功比高低的念头。他们说:“陛下这样公道,不徇私情,我们怎能不安分呢!”于是都心悦诚服。
房玄龄说:“皇上当秦王时,府中的旧人没升官的都抱怨。认为服侍皇上多年了,任命的官职反而在皇上兄弟的府中人之后。”唐太宗说:“大公无私才能让天下人心服。我和你每天所吃所穿,都是索取老百姓的。因此,设立官员的职务,为的是给百姓办事。应当选择有才能的人来用,不能根据新人旧人来排定职务的大小。真要是新人有才能,旧人不像样子,怎么可以抛开新人而用旧人呢!现在不谈他们有没有才能,光说他们满意不满意,难道这是掌管国家大政的原则吗!”
2. 狄青掷钱稳军心
北宋时期,南方广源州的侬智高起兵反叛朝廷,宋仁宗派大将军狄青前去平定。
狄青率大军离开桂林后,由于出路艰险,一些士兵开了小差,而且,日落日出,开小差的现象一天比一天严重,即使严加惩处,也收效不大。狄青手下有个多才多智的谋士,叫做刘易,狄青向刘易请教对策,刘易搜肠刮肚,终于想出一条妙计。
几天后,大军在途中休息。狄青召集身边的将士,对他们说:“此次远征,山高水险,路途坎坷,吉凶难卜,难怪弟兄们开小差。我现在想借助神明来测知吉凶,我把100个铜钱扔上天空,待它们落到地上,如果个个面朝上,那就是吉,我们就进军;如果有一个铜钱不是面朝上,那就是凶,我们要班师回朝,诸位意见如何?”众将士齐声说“好”。
狄青命令一名亲兵拿来一袋铜钱,狄青伸手从袋子中抓了一把,数足是100个,攥在手中,然后闭上双眼,虔诚地祷告:“神明保佑!神明保佑……”
将士们一个个瞪大眼睛,望着狄青。
突然,狄青睁开两眼,将100个铜钱抛入空中,待铜钱落地,将士们纷纷跑上前观看——100个铜钱个个面朝上!顿时,“神明保佑”的欢呼声响震山谷,三军将士无不欢欣鼓舞。
狄青向天空中跪拜致意,然后命人拿来100只钉子,把100个铜钱钉在地上,又用青纱罩在上面,还亲自动手加了封,最后,再次祷告:“待大军得胜回朝,一定用厚礼祭奠神明,到那时再取回这些铜钱!”
其实,这是谋士刘易借助将士们迷信鬼神的心理来稳定军心的一条“诡计”——因为所有100个铜钱的上、下都是“面”,铜钱和“将士”都是事先精心安排好的。
果然,狄青掷铜钱以后,士气高涨,再也没人开小差。狄青指挥三军迅速南进,一举平定了侬智高的叛乱。
3. 戚继光恩威并用练精兵
“戚家军”是一支名垂青史的光荣军队,他的创建者是明朝参将戚继光。
明朝嘉靖年间,江浙沿海一带倭寇横行,戚继光奉命组建一支新军抵抗倭寇。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戚继光亲赴义乌、永康等地招募了4000多名新兵,对新兵进行精心训练。
戚继光把实战杀敌作为最重要的训练。他按士兵的年龄大小、身材高矮、体质强弱不同,分别授予不同的兵器,让士兵身穿重甲、手握重器、脚裹沙袋,练习体力、手力和脚力。倭寇的活动范围集中在江浙沿海一带,戚继光根据江浙沿海的地形和倭寇的作战特点,创制了鸳鸯阵法、两仪阵法、小三才阵法和三才阵法,这些阵法,长短兵器结合,变化无穷,在实践中显示了无穷的威力。戚继光还制定了严格的军纪,要求全军将士做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违者严加惩处。一次,一名跟随戚继光多年的亲兵违反了军规,戚继光得知后,立刻命令依照军法斩首示众,众将士无不悚然。
对于那些作战勇敢、立有战功的将士,戚继光总是论功行赏,不断地把他们提拔到重要的职位上来。
戚继光的“新军”组建不久,倭寇在台州(今浙江沿海)一带登陆,戚继光与倭寇交战9次,9战9捷。倭寇逃离浙江,转而骚扰福建、广东沿海,戚继光又转战福建、广东,在广东横屿岛歼敌2000多人,在广东牛田连破倭营60多座,在福建将倭寇全部逐走。
由于戚继光的卓越功绩,戚继光的“新军”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戚家军”。
4. 清军有兵不练屡遭败
我们不能忘记近代史上当帝国主义军队一次又一次入侵我国之时,有着庞大八旗兵和绿营兵的大清王朝,屡战屡败,眼睁睁地看着帝国主义破门而入,疯狂地掠夺和瓜分我们的祖国。
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很多,从军事角度而言,官兵素质差,缺乏战斗力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当镇江陷落之时,钦差大臣赛尚阿提出,凭长江天险,与英军决一雌雄。道光帝叹息说:“无人、无兵、无船,奈何?奈何?”(《道光夷务》第五册)他所说的“无人”,指无长于韬略的将领;“无兵”,指少英勇善战的军队。当时澳门新闻报曾这样评论说:“中国之武备,普天之下,为至软弱的极不中用之武备”,“其国中之兵,说有70万之众,未必有1000人合用”(范文澜《中国近代史》)。这些话虽然不无夸张,但清军之无战斗力则是毋庸置疑的。
清军许多高级将领不学无术,战守无策,一味被所谓“船坚炮利”所吓倒,听凭英军沿海北上、南下,不敢进行坚决的还击。钦差大臣琦善接替林则徐后,只知裁减水师,遣散水勇,撤除障碍,允割香港,赔偿巨款,一心退让乞和。靖逆将军奕山督师广州,不思如何退敌,反而叫嚷“防民甚于防寇”,广州被围立即竖起白旗投降。三元里人民自动抗击英军,而他却为英军解围。扬武将军奕经援浙,屯兵苏州不前,沉溺于歌舞酒色,后分兵三路,同时反攻宁波、镇海、定海,企图侥幸取胜,结果大败而还。更愚蠢的是参赞杨芳,竟然收集民间马桶,想以邪术破坏英军猛烈炮火。当英军进至南京江面时,两万英军已减员至7000人,而且病号相当多,能战之兵只有3000人,已成强弩之末了。可是,掌握指挥大权的清朝重臣们怯敌惧战,不趁机实施还击,反而向英军屈膝投降。依靠这样一群昏庸腐朽的将帅指挥作战,鸦片战争焉有不败之理。
大量史料说明,多数清军基层官兵只知酗酒、吸毒、聚赌、狎妓、养鸟、强拉民夫、欺压民众。浙东前线有的旗兵,竟“以四民抬一兵,卧而入城”,不愿打仗,也不会打仗。厦门地方官徐继畲这样描写当时清军情况:“人不知战,名之为兵,实则市人,无纪律,无赏罚,见贼即走。”(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怎么能够指望这样的军队去战胜敌人!
一切先进的军事学术,高超的技术战术,过人的胆略和非凡的勇敢精神,高度的组织纪律性,都是从严格、艰苦、紧张的训练活动中获得的。清军入关后耽于安乐,无心征战,将军事训练弃置一边。
操练废止,终日“钻营、奉迎、取巧、油滑、偷懒、克扣、冒饷、窝娼、庇盗、开赌场、吸鸦片”(罗尔纲《绿营兵志》),技术战术无从提高,嘉庆帝于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正月御批道:“于甲辰年南巡至杭,营伍骑射皆所目睹,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堕地,当时以为笑谈。”(罗尔纲《绿营兵志》),这样的军队怎么可能在饥渴劳累、险象丛生的战场上制伏对手!侵略军在许多地方如入无人之境,正是由于清军缺乏严格训练,战斗力丧失的结果。
今天,我们正处在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中,帝国主义靠几尊大炮即可征服一个国家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炮舰政策的影子并没有完全从地球上消失,国家利益仍然需要国防来保卫。只有提高军队素质,铸造国防的利剑,才能赢得未来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5. 孙武军前斩美人
春秋末年,孙武从齐国来到南方的吴国,经吴国大夫伍子胥的介绍,见到了吴王阖闾。吴王说:“你写的兵法13篇我已经读过了,你能用我的宫娥彩女做一次军事演习吗?”
显然,吴王并不是要看认真的军事演习,而是要和孙武开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孙武知道吴王的用意,决心因势利导,假戏真做,使这次军事演习成为体现纪律严明、信赏必罚以及“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这些最新军事思想的典范。
于是从宫中选出180个美女,分成两队,任命吴王最喜爱的两个宠姬作为队长,每个人都手持方天画戟,英姿飒爽,意气风发。
孙武耐心细致地对她们进行交代:“你们知道前心,后背,左手,右手吗?如果发布命令‘向前走’,就对着前心走;‘向后走’,就转过身走;‘向左走’,朝左手走;‘向右走’,朝右手走。这些口令你们都听清楚了吗?”180名女兵同声回答:“听清楚了”。
接着在军前树立银光闪闪的大斧,这是用来执行军法的,违背军法的当场斩头示众。
孙武下令擂起战鼓,发布“向右走”的口令,这些在宫中娇生惯养的美人哈哈大笑,站在原地不动。孙武说:“你们可能对口令还不明白,对军法还不熟习。”又不厌其烦地三令五申,直到每一个人都明白无误。
孙武第二次下令擂起战鼓,发布“向左走”的口令,这些美女更加笑得前仰后合,仍然站在原地。孙武严肃地指出:“口令不明,军法不熟,是大将的责任;口令已明,军法已熟,而不按口令行动,是违反军法,两名队长应承担罪责。”下令把两名队长推出斩首。
吴王在远处高台上正看得高兴,忽见孙武要斩两名队长,连忙派专使下来制止,说:“我已经知道孙将军会用兵了,这两个美人是我最宠爱的,没有她们,我吃饭不香,睡觉不甜,请不要杀她们。”孙武对专使说:“吴王既然任命我为军事演习中的大将,大将在军事行动之中是可以不接受国王命令的。”两名队长的头用大斧剁下来,放在盘子里在军前传观,又任命两名宫女充当队长,重新擂起战鼓发布各种口令,两队女兵向前、向后、向左、向右,跪下、起立,一举一动都符合军令的要求,严肃认真,鸦雀无声。孙武使人向吴王报告:“这支娘子军已经训练就绪,可以使她们去赴汤蹈火,请吴王下来观看。”吴王因两个宠姬被杀,心里十分难过,说:“孙将军请回宾馆休息,我不愿下来观看。”孙武说:“吴王只会说空话,而怕做实事。”
通过这次军事演习,吴王了解了孙武的军事才能,任命他为吴国的大将。后来,孙武率领吴国的军队打败强大的楚国,攻进楚国的首都,为吴国立下赫赫战功。
6. 李愬善待降将克蔡州
唐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彰义(彰义、淮宁,均属淮西道,治所在蔡州)节度使吴少阳去世,他的儿子吴元济隐匿父丧不报,对外谎称父亲得病,由他自己统领军务。随后,吴元济以蔡州为据点,在淮西烧杀抢掠,公然反叛。唐宪宗派人安抚不成,只得调遣各路兵马前往讨伐。平叛战争持续两年多,屡遭失败。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为了尽快结束战事,李愬主动给唐宪宗上书,请求领兵讨伐吴元济。李愬是唐朝著名大将李晟的儿子,青年时代即受朝廷的重用,历任多种官职,政绩卓著。当时新任宰相裴度也认为李愬有军事才能,可以重用。唐宪宗遂命李愬为隋唐邓节度使,负责西路官军的指挥。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正月,李愬到达淮西前线的唐州(今河南泌阳县)。他看到官军将士普遍惧战,士气低落。李愬因而决定暂时不主动出击。他首先慰问将士,抚恤伤病人员,让部队战士休养生息。淮西叛军由于连败官军,滋生轻敌情绪,又见新任的统帅李愬并不采取军事行动,因而不做任何准备。西线官军经过几个月的整顿,已经可以作战了,李愬便着手进攻蔡州。考虑到兵力不足,采取“以敌制敌”的斗争策略,削弱叛军实力,增强自身力量,最后消灭叛军。一天李愬部将马少良在巡逻时与叛军丁士良相遇,展开一场恶战。最后丁士良战得精疲力竭,被马少良生擒而归,丁士良随即被押到李愬跟前。李愬问他有何话说。丁士良镇定自若地说:“大丈夫死则死耳,啰唆什么!”李愬叹道:“好一个大丈夫!”即令部下给他松绑,并任为将。于是丁士良感激李愬再生之恩,甘愿以死相报。当时蔡州西面有一个重要的外围据点文城栅,由叛将吴秀琳驻守,唐军曾数攻不克。丁士良向李愬献策道:“文城栅之所以难以攻破,都是因为有陈光洽在为吴秀琳出谋划策。公若许可,我就设法去把陈光洽捉来。”李愬欣然表示赞同。丁士良果然捉获了陈光洽。吴秀琳由于失去陈光洽为他谋划,没多久就献出文城栅,率部投降。李愬重用为衙将。吴秀琳属下有一员干将,名叫李宪,颇有才勇,李愬替他更名为李忠义,然后让他在身边做事。李愬又命人把文城栅降将的家属全部迁到唐州保护起来。由于连续取得胜利,官军士气重新振奋起来。叛军见形势不利,纷纷投降。李愬让他们去留自便,对家有父母的,还特别发给衣帛路费。不少降卒感激不已,愿意留下为李愬打仗。李愬每得降卒,必定亲切接待,多方询问,因而叛军中地形险易,兵力虚实无不知晓。李愬开始谋取蔡州叛将,吴秀琳献策道:“兴桥栅(在文城栅以东)守将李祜是吴元济的健将,骁勇善战,公欲取蔡,非先取李祜不可!”一日,探马飞报,说是李祜率领士卒在张柴村割麦。李愬设下300伏兵,活捉了李祜。由于李祜在以往的战斗中杀死不少官军,众将都非常恨他,纷纷要求把他杀死。李愬连忙劝退众将,亲自为李祜松缚,待为上宾。李祜见李愬如此优待降将,愿弃暗投明,与李愬一起筹划攻取蔡州。诸将对李愬把人人切齿痛恨的降将待为上宾,并委以重任的做法,不理解,不服气。李愬只好派人将李祜押送朝廷处置。事先上了一道密表,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意图,并且说:“李祜是讨伐吴元济不可缺少的将才,如若杀了他,平定蔡州恐怕难以成功。”唐宪宗甚为赞赏李愬善待降将的做法,下诏赦免了李祜,让他返回到李愬军中。李愬随即任命李祜为散兵马使,令其佩刀,出入李愬营帐。经过这一番波折,李祜愈加感激朝廷的信任,不断为李愬出谋献策。其他降将见此,更加愿意拼死效力。没多久,李愬即用李祜的计策,雪夜攻破蔡州,迫降吴元济。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