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部 兵智 制胜有道
【原文】
危事无恒①,方随病设。躁或胜寒,静或胜热。动②于九天,入于九渊。风雨在手③,百战无前。集“制胜”。
【注释】
①恒:常。
②动:发动。
③风雨在手:传说神龙能兴风雨,此处以龙比喻智者。
【译文】
兵事变幻莫测,就好像是医生为病人开处方的时候,必须根据病情的不同,以躁制寒,以静克热。上能动于九天,下能入于九渊。一切都在掌握之中,才能百战百胜。集此为“制胜”卷。
李牧
【原文】
李牧①,赵北边良将也。尝居雁门备匈奴,以便宜②置吏,市租③皆输入幕府,为士卒费。日击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如此数岁,匈奴以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④让李牧,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乃复请李牧。牧固称疾,赵王强起之,牧曰:“必用臣,臣如前,乃可奉令。”王许之,李牧如故约。匈奴终岁无所得,然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⑤五万人,彀者⑥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不敢近边。
〔评〕厚其遇,故其报重;蓄其气,故气发猛。故名将用死士。兵之力,往往一试而不再,亦一试而不必再也!今之所谓兵者,除一二家丁外,率丐⑦而甲,尪⑧而立者耳。呜呼!尪也,丐也,又多乎哉!
【注释】
①李牧:赵孝成王时为赵将,防备匈奴。悼念襄王时为大将军,大破秦军,封武安侯。秦惧牧,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行反间,言李牧欲反。赵王迁杀李牧,秦遂灭赵,虏赵王迁。
②以便宜:自己行使权力,不必请示。
③市租:市场之税收。
④赵王:赵孝成王。
⑤百金之士:能破敌擒将者赏百金。此言能勇战之士。
⑥彀者:能射者。
⑦丐:言兵士待遇极薄,如乞丐然。
⑧尪:骨骼弯曲,此指孱弱多病者。
【译文】
李牧是赵国戍守北方边境的大将。他曾经驻守雁门,防御匈奴。他有权依现实的情况设置官吏,租税都缴入幕府,作为犒赏士兵的费用。每天宰杀牛只为士兵加菜,又加李牧强训练士兵骑马射箭的技巧,留心敌人动向,常派间谍刺探军情,并与士兵约法:“匈奴即将入侵,要加紧保护牲畜,但不可与匈奴人正面冲突,违者斩首。”因此每当匈奴人侵扰边境,李牧的兵士就驱赶牲畜回营,不肯作战。如此过了几年,匈奴人都认为李牧胆子小,不敢与匈奴人交战,甚至连赵国本身镇守边境的士兵也这么看。赵王下令责备他,李牧仍一如往昔,赵王终于生气,派其他的将领取代他。经过一年多,每次出战都失利,损伤众多,边境多事,根本无法耕种、放牧,不得已赵王只有再度任命李牧。李牧称病推辞,赵王再三地请托,李牧说:“如果大王一定要用臣,必先请大王准许臣如昔日一样的做法,臣才敢受命。”赵王答应他。李牧来到边境,又如以往般和士兵约定不可与匈奴冲突,匈奴几年间都一无所获,但始终认为李牧胆怯,边境的士兵每天都得到李牧的赏赐,却没有立功报答的机会,都希望能上战场作战。李牧见时机成熟,就挑选坚固的战车一千三百辆,良马一万三千匹,能擒敌杀将的勇士五万人,神箭手十万人,要求他们加强训练。一面又任意放牧牲畜,要百姓四散于郊外,当前来侵扰的匈奴人少时,就装退败让数千人被擒,单于听到消息,以为良机可趁,遂率领大军入侵,李牧排列许多奇阵,指挥左、右二军夹攻,大破匈奴十多万大军,单于奔逃而去,往后十多年间,不敢再侵犯赵国边境。
〔评译〕对待部属愈是仁厚有如自家人,部属报答之心也愈是深切,能凝聚士兵奋勇作战的士气,才能一发而气势威猛。古代名将往往只须一次的战役就能定胜负了,不必一战再战。反观今天所谓带兵的将领,除了拥有一两名亲信部属外,其余的士兵都是带人不带心,有如外借之兵。唉,兵多又有什么用呢?
周亚夫
【原文】
吴、楚反,景帝拜周亚夫①太尉击之。既发,至霸上,赵涉遮说之曰:“吴王怀辑死士②久矣,此知将军且行,必置人于殽、渑阨陋③之间。且兵事尚神密,将军何不从此右去,走蓝田,出武关,抵洛阳,间不过差一二日,直入武库,击鸣鼓,诸侯闻之,以为将军从天而下也。”太尉如其计,至洛阳,使殽、渑间,果得伏兵。
太尉会兵荥阳,坚壁不出。吴方攻梁急,梁请救,太尉守便宜④,欲以梁委吴,不肯往。梁王上书自言,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亦不奉诏,而使轻骑兵绝吴、楚后⑤,吴兵求战不得,饿而走。太尉出精兵击破之。
〔评〕吴王之初发也,其大将田禄伯曰:“兵屯聚而西,无他奇道,难以立功,臣愿得五万人,别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长沙,入武关,与大王会,此亦一奇也。”(边批:魏延子午谷之计相似。)吴太子谏曰:“王以反为名,若借人兵,亦且反王。”(边批:何不谏他勿反。)于是吴王不许。少将桓将军说王曰:“吴多步兵,利险;汉多车骑,利平地。愿大王所过城不下,直去疾西,据洛阳武库,食敖仓粟,阻山河之险,以令诸侯,虽无入关,天下固已定矣,大王徐行,留下城邑,汉军车骑至,驰入梁、楚之郊,事败矣。”吴老将皆言:“此少年摧锋可耳,安知大虑。”吴王于是亦不许。假令二计得行,亚夫未遽得志也。
亚夫之功,涉与吴王分半,而后世第功亚夫,竟无理田、桓二将军之言者,悲夫!
李牧、周亚夫,皆不万全不战者,故一战而功成;赵括以轻战而败,夫差以累战而败。君知不可战而不禁之,子玉之败是也;将知不可战而迫使之,杨无敌之败是也。
【注释】
①周亚夫:周勃之子,汉文帝时为将军屯细柳营,军容严整,文帝誉为“真将军”。后以太尉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拜丞相。后为景帝所忌,因事下狱,绝食而死。
②怀辑死士:招纳取敛敢死之士。
③阨陋:险隘的山谷。
④守便宜:持在外可便宜行事之权。
⑤绝吴、楚后:断绝吴、楚运粮之道。
【译文】
汉景帝时期,吴、楚等国谋反,景帝任命周亚夫为太尉率兵平定叛乱。大军出发,来到霸上,赵涉拦住周亚夫的马进言说:“吴王以怀柔政策招抚了很多的敢死之士,这次他已经知道将军会率兵而来,一定会在殽、渑等狭隘的山道间埋伏狙击、作战,打仗最关键的是出其不意,将军为什么不从此地朝右进发,经过蓝田、武关到洛阳,其间不过相差一两天的路程,将军直接率军进入军械库。诸侯们听到将军部队的军鼓声,会认为将军是从天而降的。”周亚夫接纳了赵涉的意见,等到了洛阳之后,就派人到殽、渑等山间四处搜查,果然发现了吴王的伏兵。
太尉在荥阳会兵,坚守不出,恰好遇到吴国攻击梁国,情势非常的危急。梁国好几次派使者向周亚夫求救,太尉在外可以便宜行事,想要用梁国吸引吴兵,不肯出兵相救。梁国向皇帝上书,景帝派使者持诏书让周亚夫出兵救援,周亚夫却没有接受诏命,只是派人率领一支轻简的骑兵,将吴、楚军队的后路给断绝了。吴兵求战不得,由于饥饿而撤退,这时周亚夫才出动精兵追击,大破吴、楚军队。
〔评译〕吴王在刚开始发兵的时候,他的大将田禄伯建议说:“将大军屯聚在一起向西推进,如果没有好的战略,就很难获得成功。臣愿意率领五万士卒,沿着江、淮上游前进,攻下淮南、长沙,进入武关,再和大王的军队会合,这也可以算是一支奇兵呢。”(边批:这与三国魏延出子午谷的计谋类似)吴太子劝阻他说:“父王出兵已经有谋反的罪名,在这种情形之下不能轻易地将军队交给他人,因为别人也有谋反父王的可能。(边批:为何不劝谏吴王不要谋反)于是吴王没有答应田禄伯的要求。吴少将桓将军游说吴王说:“吴国有很多步兵,步兵擅长在险地作战;汉多的是车兵和骑兵,擅长在平地作战。希望大王不要进攻沿途所经过的城市,直接向西攻占洛阳的军械库,夺取敖仓的粮食,凭恃山河的险阻来号令诸侯,这样虽然还没有入关,但是已经能完全掌握天下的形势了。如果大王缓慢前进,攻打城市,汉军的车兵和骑兵一到,进入梁、楚的郊野,那就会大事不妙了。”吴王的老将们都说:“这些年轻人冲锋陷阵可以,哪里知道该如何考虑大局呢?”于是吴王也没有采纳。假如当初吴王能够接受田禄伯以及桓将军所提出的看法,或许周亚夫也就不会那样顺利地将叛乱平定了。
周亚夫平乱的事功,严格说来,赵涉和吴王都要占一半的功劳,但是后世仅只推崇周亚夫,却遗漏了田禄伯和桓将军的谏言,令人感觉遗憾,真是可悲啊!
李牧和周亚夫都是那种没有十足的把握制胜不轻言出战的人,因此他们的战斗才能一次取得胜利。赵括因轻敌而败,战国时期吴王夫才因为长期征战而灭亡。君王明明知道不能取得胜利的战争,却仍然要打,这是当年楚国大将子玉失败的原因;为将之人,明知道不可以作战,强行出征,杨无敌的失败,就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耿弇
张步弟蓝,将精兵二万守西安①,而诸郡合万人守临淄。相距四十里。耿弇进军二城之间,视西安城小而坚,临淄虽大实易取,乃下令,后五日攻西安。蓝闻,日夜警备。至期,夜半,弇敕诸将皆蓐食,及旦,径趋临淄。半日拔其城,蓝惧,弃城走。诸将曰:“敕攻西安而乃先临淄,竟并下之,何也?”弇曰:“西安闻吾攻,必严守具;临淄出不意而至,必自警扰,攻之,必立拔;拔临淄则西安孤,此击一而得二也!若先攻西安,顿耿弇兵坚城,死伤必多,即拔之,吾深入其地,后乏转输②,旬月间不自困乎?”诸将皆服。
【注释】
①西安:县名,在今山东临淄西北。
②转输:粮草供应。
【译文】
汉光武帝时期,张步的弟弟张蓝率领两万精兵据守在西安县,而其他各个郡县则集结了一万人在临淄防守,两城之间相距有四十里远。汉将耿弇率领军队来到两城之间,发现西安县城虽然很小,但是守备非常坚固;临淄虽然是个大城,但是防守松懈,很容易就被攻占。于是下令,五天后进攻西安县。张蓝听说耿弇将要率兵攻城,于是日夜加紧严密戒备。到了约定的日子,耿弇下令全体士兵天不亮就吃饭,快天亮的时候,抄小路急行军,来到临淄城,只用半天的时间就攻占了临淄。张蓝惊恐之下,竟然弃守西安县城逃逸。事后诸将问耿弇:“开始时下令要进攻西安县,可是却发兵攻打临淄城,结果两城却一起攻下了,这是为什么呢?”耿弇说:“西安县城听说我军将要进攻他们,必定会加强防备,但是我军出其不意地进攻临淄城,临淄的守兵一定会因为没有料到而惊慌失措,因此能立即破城。临淄城一破,西安城就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这也就是为什么只攻一城而得到两城的原因。如果先攻打西安县,西安县城坚兵强,难以夺取,双方交战,我军死伤必定惨重,即使获胜,我军深入敌境作战,后方补给不容易,十天半月之后,难保不会自己陷入困境之中。”诸将听了之后,都大为佩服。
韩世忠
【原文】
世忠驻镇江①,金人与刘豫②合兵分道入侵。帝手札命世忠饬守备,图进取,辞旨恳切。世忠遂自镇江渡师,俾统制解元守高邮,候金步卒;亲提骑兵驻大仪③,当敌骑。伐木为栅。自断归路,会遣魏良臣使金,世忠撤炊爨,绐良臣:“有诏移屯守江。”(边批:灵变。)良臣疾驰去,世忠度良臣已出境,而上马令军中曰:“视吾鞭所向。”于是引军至大仪,勒五阵,设伏二十余所,约闻鼓即起击。良臣至金军,金人问王师动息,具以所见对。聂儿孛堇④闻世忠退,喜甚。引兵至江口,距大仪五里,别将挞孛也引千骑过五阵东,世忠传小麾,鸣鼓,伏兵四起。旗色与金人旗杂出。金军乱,我军迭进,背嵬军各持长斧,上揕人胸,下斫马足。敌披重甲,陷泥淖,世忠麾劲骑四面蹂躏,人马俱毙,遂擒挞孛也等。
【注释】
①世忠驻镇江:绍兴四年(1134年),韩世忠任建康、镇江、淮东宣抚使,驻镇江。
②刘豫:字彦游,高宗南渡之后,金人册立刘豫为皇帝,国号齐。
③大仪:在今扬州北。
④聂儿孛堇:聂儿,人名。孛堇,金部族酋长名号。
【译文】
南宋的名将韩世忠镇守镇江的时候,金人和刘豫合兵分路入侵。宋高宗亲笔下诏,命令韩世忠严加防备,并希望韩世忠能够进取。诏书言辞恳切动人,韩世忠于是从镇江亲自率军渡江,除了命令统制官解元防守高邮,抵御金人的步兵之外,自己则亲自率领骑兵驻守大仪,抵挡金人的骑兵。韩世忠让人砍伐树木做成栅栏,阻断自己军队的后退之路,以坚定士兵奋勇杀敌的决心。恰好遇到魏良臣奉命出使金国,于是立即下令撤去炊爨,骗魏良臣说:“有诏书命令部队移驻防守长江。”(边批:灵活应变。)于是,魏良臣策马疾驰而去,韩世忠估算魏良臣已经离开边境之后,就上马对全军的士兵说:“注意看我的马鞭所指的方向。”于是让全军开到大仪地区,排列成了五个军阵,并在二十多个险要的地方埋伏了士卒,约定以鼓声为信号出击。魏良臣到达金人的营地之后,金人询问魏良臣有关宋军部署的情形,魏良臣都一一据实回答了。聂儿孛堇听说韩世忠退兵守江,十分高兴,率兵来到江口,距离大仪大约有五里路。这时副将挞孛也率领一千名骑兵,正经过宋军五阵的东面。韩世忠传令小兵击鼓,埋伏的士兵蜂拥而出,宋军的旗帜和金人的旗帜混杂在了一起,金兵顿时方寸大乱,宋军乘胜发起猛烈的进攻,韩世忠更督令背嵬兵每人手持一把长斧,上刺人胸,下砍马脚,金兵身上穿着笨重的盔甲,陷在泥地里面,根本没有办法挥刀抵抗,这时韩世忠再命令精锐的骑兵从四面八方冲杀陷在泥地里的金兵,人马均亡,擒获了挞孛也等人。
狄青
【原文】
狄青在泾原,常以寡当众。密令军中闻钲①一声则止,再声则严阵而阳却,声止即大呼驰突。士卒皆如教。才遇敌,未接,遽声钲,士卒皆止,再声再却。虏大笑曰:“孰谓狄天使勇?”钲声止,忽前突之,虏兵大乱,相蹂多死。追奔数里,前临深涧,虏忽壅遏山隅,青遽鸣钲而止。虏得引去,时将佐悔不追击,青曰:“奔命之际,忽止而拒我,安知非谋②,军已大胜,残寇不足贪也。”
侬智高反邕州,诏以青为宣抚使击之,或言:“贼标牌不可当。”青曰:“标牌,步兵也,遇骑兵必不能施,愿得西边蕃落民自从。”或又言:“南方非骑兵所宜。”青曰:“蕃部善射,耐艰苦,上下山如平地,当瘴未发时,疾驰破之,必胜之道也。”及行,日不过一驿,所至州,辄休士一日。(边批:未战养力。)至潭州,遂立行伍,明约束,军人有夺逆旅菜一把者,立斩以徇,于是一军肃然。时智高还守邕州,青惧昆仑关险厄为所据,乃按兵不动,下令宾州③具五日粮,休士卒。值上元节,令大张灯烛,首夜宴将佐,次夜宴从军官,三夜飨军校。首夜乐饮彻晓,次夜大风雨,二鼓时,青忽称病,暂起如内。久之,使人谕孙沔,令暂主席行酒,少服药乃出。数使劝劳座客,至晓,客未敢退。忽有驰报者,云:“夜时三鼓,元帅已夺昆仑关矣。”(边批:自营中且不知,况敌人乎?)青既渡,喜曰:“贼不知守此,无能为也。”已近邕州,贼方觉,逆战于归仁铺,青登高望之,贼据坡上,我军薄之,青使步卒居前,匿骑兵于后。蛮使骁勇者当前,尽执长枪。前锋孙节战不利,死。将士畏青,莫敢退。(边批:畏主将,必不畏敌矣。)青登高山,执五色旗,麾骑兵为左右翼,出其后,断蛮军为三,旋而击之。左者右,右者左,已而右者复左,左者复右,贼不知所为。贼之标牌军,为马军所冲突,皆不能驻,枪立如束,我军又纵马上铁连枷击之,遂皆披靡。智高焚城遁去。
〔评〕按是役,谏官韩绛言:“青武人,不足专任,请以侍从文臣为之副。”(边批:顾其人何如,岂在文武!)时庞籍独为相,(边批:赖有此人。)对曰:“属者王师屡败,皆由大将轻,偏裨自用,不能制也。今青起于行伍,若以侍从之臣副之,号令复不得行。青昔在鄜延,居臣麾下,沉勇有智略,若专以智高事委之,必能办贼。”(边批:兵法,将能而君不御者胜。)于是诏岭南用兵,皆受节制。(边批:成功在此。)青临行,上言:“古之俘馘奏凯,割耳鼻则有之,不闻以获首者,秦、汉以来,获一首,赐爵一级,因谓之‘首级’。故军士争首级,以致相杀。又其间多以首级为货,售于无功不战之人,(边批:大弊。)愿一切皆罢之。”
又青行时,有因贵近求从行者。青谓之曰:“君欲从行甚善,然智高小寇,至遣青行,可以知事急矣。从青之士,击贼有功,当有厚赏;不然,军中法重,青不能私,君自思之,愿行则即奏取君矣。”于是无复敢言求从行者,即此一节,知青能持法,必能成功。
又青既入邕州,敛积尸内有衣金龙之衣者,又得金龙楯④于其旁,或言:“智高已死,当亟奏!”青曰:“安知非诈,宁失智高,敢欺朝廷耶?”
合观二事,不唯不敢使人冒功,即己亦不敢冒不可知之功。
【注释】
①钲:军中所用乐器,此处实指锣。
②安知非谋:怎么知道不是好办法?
③宾州:今广西宾阳。
④楯:盾牌。
【译文】
北宋的名将狄青戍守泾原的时候,常常能够以寡敌众。他密令全军的士卒在听到第一声钲音时就要全军肃立,两声钲音就表示故意退却而实际上是要严阵以待敌,钲声停止,则要立刻大喊向前奔驰突击。全军士卒都能严密地遵守狄青的教令。有一次和敌虏相遇,双方还没有交战,士卒们突然听到一声钲音,全军就止步不前,两声钲音响起之后,只见士卒们开始向后退却,敌虏都大笑着说:“谁说狄青勇武?”钲音停止,宋兵突然冲向敌阵,敌人阵脚大乱,竟然相互践踏,死伤惨重。宋兵乘胜追击数里,前面到了一处深涧,敌人在山脚聚集,狄青立即鸣钲而止,全军就不再追击,敌虏才得以逃脱。事后,副将们却因为当时没有继续追击败逃的敌虏而后悔,狄青说:“亡命奔逃的敌人,突然停止而有心和我军对抗,哪里知道这其中是否有其他的诈谋呢?反正我军已经大获全胜了,这些残兵败寇也就不必再去贪功计较了。”
侬智高在邕州叛乱,仁宗命令狄青为宣抚使出兵讨伐,有人说:“侬智高的标牌兵锐不可当。”狄青说:“标牌兵是步兵,步兵一旦遇到骑兵就没有办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战斗力,我将征调西边的蕃民编为部伍。”又有人说:“南方的地形不适宜骑兵作战。”狄青说:“蕃人善于射箭,能吃苦耐劳,上高山下险坡,如在平地行走,只要趁着当地瘴气没有起来的时候,快马驰冲突击,必定能够破敌。”等到大军出发征讨的时候,每天行军的路程都不超过一个驿站,每到一个州,狄青就下令士卒休整一天。(边批:在开战前休养实力。)来到潭州之后,狄青重新整编了部队,严明了军纪。有一个士兵抢了百姓一把青菜,狄青当场下令将这个士兵处斩,于是全军再也没有人敢违抗军令了。当时侬智高回邕州据守,狄青因为昆仑关位置险要,害怕被侬智高给占据了,于是先按兵不动,一面命宾州准备全军五天的军粮,并让士卒们就地休养。这时正逢上元节,狄青命人张灯结彩,第一天晚上,宴请副将,第二天晚上宴请各个营的军官,第三天晚上宴请各个营的军吏。第一天晚上,宾主欢饮一直到天快亮了,第二天晚上正好遇到大风雨,大约到二鼓时,狄青突然对大家说自己稍微有点不舒服,暂时离席进入内室。过了一阵子,狄青命人告诉孙沔,请他暂时代替主人招待宾客,自己则要等到服过药休息一会儿就出来了。席中,多次派人劝客人饮酒,一直到第二天天亮,客人们都不敢离席告辞。这时忽然有人骑着马前来禀报说:“昨夜三更时分,元帅已经攻占了昆仑关。”(边批:自己营中的人都不知道,何况是敌人呢?)狄青既然已经成功地夺取了昆仑关,非常高兴地说:“昆仑关非常险要,贼人不知道据守,日后想必也不会有多大的作为了。”狄青率军逼近邕州的时候,贼人才有所发觉,两军在归仁铺交战,狄青站在高地观看两方交战的情形。贼人在土坡上据守,宋军节节进逼,狄青命步兵做前锋,骑兵隐藏在后面。贼人派出善战的军队在阵前手拿着长枪抵御,前锋孙节失利,不幸捐躯,将士们都因为畏惧狄青的军纪严明而不敢撤退。(边批:畏惧主将,一定不畏惧敌人。)狄青站在高山上,手拿着五色旗,指挥骑兵分别从左、右、后三方抄敌人后路,将贼人的军队截成了三段,轮番攻击,右军攻左,左军攻右,不久又交替攻击,贼人根本没有办法弄清楚宋军是从哪个方向进攻的,而敌人的标牌军也被宋军的骑兵给冲散了,根本没有办法发挥自己的战斗力。贼人的长枪排列如林,宋军就在马匹上加装了铁连枷冲击,于是贼兵溃逃,侬智高最终将城烧毁逃跑。
〔评译〕这次战役,谏官韩绛曾经上言:“狄青是个武人,不能单独担当重任,请任命文臣作为他的副手。”(边批:看这个人适合不适合为将,文武又有什么关系!)当时庞籍为宰相,(边批:多亏有这个人)反驳说:“以往宋军屡战屡败,都是大将权轻,副将们自作主张,根本没有办法指挥军队。而狄青军旅出身,如果派文臣作为他的副帅,军令又会没有办法加以贯彻了。从前狄青在鄜州、延州,曾做过我的部属,为人沉稳勇敢有谋略,如果能将征讨侬智高的大任交给他,他定会不辱使命,平定叛乱的。”(边批:兵法上说,大将有能力而君主不干预能取胜)于是仁宗下诏,由狄青一人指挥征伐岭南之事。(边批:成功就在此一举)狄青出发之前,也曾上奏说:“古时将帅率兵作战,为了激励兵士,曾经有以割敌人的耳朵、鼻子用来计数战功的,却没有砍敌人首级的事。秦汉以来,斩敌人头颅一颗,就会赐给一级爵位,因此称之为‘首级’。现在演变到军士为了争夺敌人的首级,打架斗殴、自相残杀的地步,甚至将敌军的脑袋当成货物,卖给那些没有尽力作战的人,(边批:很大的憋病)我希望能废除这种赏功的制度。”
另外,狄青出发之前,有人托权贵人士请求和他同行。狄青告诉他们说:“先生想要随军出征的确令人佩服,但是侬智高只是个小毛贼,至于派我狄青前去征讨也仅仅是由于事出紧急。再说凡是跟随我出征的人,如果能尽力杀贼,必定会有重赏;否则,军法严厉,我不能徇私。请先生三思,如果还是愿意随军出征的话,那么狄青立刻奏请皇上准先生同行。”于是再也没有人敢随便要求同行了,仅仅就这一件事,就可以知道狄青能严守法纪,日后必定可以成功。
另外还有一件事,狄青攻破邕州之后,搜查敌人尸体的时候,发现有个身穿金龙衣的人,身旁还有一副刻有金龙图案的盾牌,有人说:“侬智高已经死了,应当立即禀奏皇帝。”狄青阻止说:“怎么能知道这不是贼人使诈呢,宁可失去杀死侬智高的功劳,怎么能不加以查证而贸然欺骗朝廷呢?”
综观这两件事情,就知道狄青不但不敢让人冒功求赏,即使自己也不敢冒不能确定的功劳。
王阳明
【原文】
王阳明①以勘事②过丰城,闻逆濠之变,兵力未具,亟欲溯流趋吉安。舟人闻濠发千余人来劫公,畏不敢发,公拔剑馘③其耳,遂行。薄暮,度不可前,潜觅渔舟,以微服行,留麾下一人,服己冠服,居舟中。濠兵果犯舟,得伪者,知公去远,乃罢。公至中途,恐濠速出,乃为间谍,假奉朝廷密旨,行令两广、湖襄都御史及南京兵部,各命将出师,暗伏要害地方,以俟宁府兵至袭杀。复取优人数辈,各将公文置夹衣絮中。将发间,又捕捉伪太师家属至舟尾,令其觇知,公即佯怒,牵之上岸处斩,已而故纵之,令其奔报。濠获优,果于衣中搜得公文,遂迟疑不发。公至吉安,调度兵粮粗备,始传檄征兵,暴濠罪恶。濠知为公所卖,愤然欲出。公谓:“急犯其锋,非计也。宜示以自守不出之形,必俟其出,然后尾而图之。先复省城,以倾其巢。彼闻,必回兵来援,我则出兵邀而击之,此全胜之策。”濠果使人探公不出,乃留兵万余守省城,而自引兵东下,公闻濠已出,遂急促各府兵,刻期会于丰城,时濠兵已围安庆,众议宜急往救。公谓:“九江、南康皆已为贼所据,而南昌城中精悍万余,食货重积,我兵若抵安庆,贼必回军死斗,安庆之兵仅足自守,必不能出而夹攻。贼令南昌兵绝我粮道,九江、南康合势挠摄④,而四方之援又不可望,事其危矣!今我师骤集,先声所加,城中必恐,并力急攻,其势必下,此孙子救韩趋魏之计也!”侦者言:“新、旧厂伏兵万余,以备犄角。”公遣兵从间道袭破之,溃卒入城,城中知王师雨集,皆大骇,遂一鼓下之。濠闻我兵至丰城,即欲回舟,李士实谏,以为,“必须径往南京,既登大宝,则江西自服。”濠不听,遂解安庆之围,移兵泊阮子江,为归援计。公闻濠兵且至,召众议之。众云:“宜敛兵入城,坚壁待援。”公曰:“不然,彼闻巢破,胆已丧矣,先出锐卒,要其惰归,一挫其锐,将不战而溃,所谓‘先声有夺人之气’也。”乃指授伍文定等方略,先以游兵诱之,复佯北以致之,俟其争前趋利,然后四面合击,伏兵并起,又虑城中宗室或内应为变,亲慰谕之,出给告示,凡胁从者不问,虽尝受贼官职,能逃归者,皆免死,能斩贼徒归降者,皆给赏,使内外居民及乡导人等四路传布。又分兵攻九江、南康,以绝其援。于是群力并举,逆首就擒。
〔评〕按陈眉公《见闻录》,谓宸濠之败,虽结于江西,而实溃于安庆。虽收功于王阳明,而实得力于李梧山。李讳充嗣,四川内江人,正德十四年巡抚南畿,闻宸濠请增护卫,叹曰:“虎而翼,祸将作矣。”遂力陈反状,廷议难之。公乃旦夕设方略,饬武备,以御贼为念。谓安庆畿辅,适当贼冲,非得人莫守。当诸将庭参,于众中独揖指挥使杨锐而进之曰:“皖城保障,委之于子,毋负我!”十五年,贼兵陷九江,公自将万人,屯采石,以塞上游之路。飞檄皖城,谕以忠义。锐感激思奋,相机应敌,发无不捷。
节发间谍火牌⑤云:“为紧急军情事,该钦差太监总兵等官,统领边官军十万余,一半将到南京,一半径趋安庆,并调两广狼兵,湖广土兵,即日水陆并进,俱赴安庆会集,刻期进攻江西叛贼。今将火牌飞报前路官司,一体同心防守,预备粮草,听候应用等因。”
宸濠舟至李阳河,遇火牌,览之惊骇,由是散亡居半。继又发水卒千人,盛其标帜,乘飞舰百余艘,鼓噪而进,声为安庆应援,城中望见,士气百倍,锐即开门出敌,水陆夹攻,贼遂大溃。
时宸濠营于黄石矶,闻败将遁,公自将兵逐北,宸濠奔入鄱阳湖,适遇巡抚王公阳明引兵至湖,遂成擒焉。后论功竟不及公,胡御史洁目击其事,特为论列,不报。故今人盛称阳明,而不及梧山,亦有幸有不幸欤?
又按宸濠兵起,声言直取南京,道经安庆。太守张文锦与守备杨锐等合谋,令军士鼓噪登城大骂,激怒逆濠,使顿兵挫锐于坚城之下。而阳明得成其功,虽天夺其魄,而张、杨诸公之智,亦足述矣。
【注释】
①王阳明:王守仁,时为提督南赣军务都御史。
②勘事:时福州三卫军人作乱。兵部遣王守仁往勘福州事,须经丰城(今江西丰城)。
③馘:割左耳。
④挠摄:扰乱而伺机进取。
⑤火牌:此处指紧急军事文书。
【译文】
王守仁因为勘事的原因经过丰城,听说朱宸濠发兵叛乱,由于兵力没有集结,因此想要尽快溯江而上赶往吉安征调兵力。船家听说朱宸濠派出一千多人,想要截杀王守仁,都害怕得不敢让他乘船,王守仁拔出佩剑割下了船家的一只耳朵,船家才不得不发船。傍晚的时候,王守仁估量着自己已经没有办法再搭乘大船继续向前走了,于是就暗中雇了一条小渔船,换上普通百姓的服装,然后留下一名属下让他穿上自己的朝服,继续留在大船上面。朱宸濠果然派人前来拦截搜捕,抓到了那个假扮的王守仁,知道真正的王守仁已经走远了,这才作罢。王守仁在往吉安的途中,害怕朱宸濠迅速出兵,于是派出间谍,假装奉朝廷密旨,命令两广、湖襄都御史和南京兵部,命令各个将领率领士兵在各个出入要道进行埋伏,看到宁王府朱宸濠的兵卒就袭击斩杀。王守仁又招来乐工,暗中将公文放置在他们所带的行李、夹衣之中。要派间谍的时候故意让捉到的朱宸濠的太师家属们看见这一幕,然后王守仁装作生气的样子要上岸斩杀他们,等快要行刑的时候,却又故意制造出机会,好让他们趁机逃走,将所看到的情况报告给朱宸濠。朱宸濠捕捉到那些乐工,果然在他们的行李中搜到了公文,于是犹疑不决,不敢贸然发兵。王守仁到了吉安之后,调度粮草刚完备,就开始发布檄文征兵,同时揭发朱宸濠的罪行,并昭告天下。这时朱宸濠才明白自己被王守仁骗了,十分气愤,想立即发兵。王守仁说:“这时候和朱宸濠硬碰硬地对打不是最好的选择,应当摆出坚守不战的姿态,等到朱宸濠率军往别的地方的时候,再尾随在他的后面,创造好机会。首要的应先光复南昌,攻击朱宸濠的老巢,朱宸濠一定会回兵救援,这时再出击迎战,才是必胜的上策。”朱宸濠果然派人来侦察王守仁的动向,知道王守仁坚守不战,于是留下一万名部属守卫南昌,而自己却率领大军东下。王守仁听说朱宸濠已经率兵东下,就急忙下令各府兵马,约定日期在丰城会师。当时朱宸濠的大军已经包围了安庆,诸将都认为应救援安庆。王守仁说:“九江、南康都已经被朱宸濠攻陷了,而南昌城中有一万名精兵,粮食充足,我军如果前往安庆救援,叛贼一定会回军拼死迎战的,而安庆的兵力仅仅能够自保而已,不能出城和我军配合夹击叛贼。如果叛贼命令南昌派兵断绝我军的粮道,再联合九江、南康的兵力骚扰我军,我军如果得不到外地援军,就会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现在我军在丰城会师,声势夺人,南昌的贼兵必定会心生恐惧,我军一起进攻,必定能一举破城,这是孙膑围魏救韩的计谋。”这时探员报告:“新旧厂附近,各有万名伏兵,形成了犄角之势。”于是王守仁派兵从小路袭击,贼兵迅速溃败,退入城中。城中人知道各路官军大会师,大为吃惊,因此一举攻破南昌。朱宸濠听说官军会师丰城,就想要搭船回城,李士实谏阻,认为,“必须直接进攻南京,夺得天子之位,江西自然归服。”但是朱宸濠不听,从安庆撤军,先驻扎在阮子江边,策划回师救援南昌。王守仁听说朱宸濠救兵快到了,就召集诸将商议,诸将说:“我们不如将军队退入城中,坚守不战,等待援军的到来。”王守仁说:“不可以,贼兵听说老巢已经被攻破,已经丧胆,先派精锐出战,攻击敌人的怠惰之师,一挫他们的锐气,贼兵就会不战而败,这就是所谓的‘先发制人,能够夺人气势’。”于是指示伍文定等诸将应战的方略,先以游击兵诱敌,然后假装敌不过而败逃,等贼兵为了抢夺战功而奋力追击的时候,四面包围埋伏的士卒群起而攻之。王守仁又顾虑城中的皇室宗亲,也可能是朱宸濠的内应,于是就亲自一一对他们进行拜访,并发布公文告示,凡是过去曾被宸濠胁迫而跟随叛乱的,一律不予追究;虽然曾接受过朱宸濠的任职,但如果现在能投诚返正的,也一律免去死罪;而能杀叛贼投降的,都要论功行赏。王守仁命令人将此告示四处张贴散布。另一方面又派兵分别攻打九江、南康,以断绝两地的救援,终于群策合力擒获朱宸濠。
〔评译〕陈眉公《见闻录》中记载,朱宸濠兵败虽然是在江西结束的,但实际上却是在安庆埋下的败因。虽然战功首推王守仁,而实际上却应该归功于李梧山。李梧山名叫李充嗣,四川内江人。正德十四年,他巡抚南畿之时,听说朱宸濠请求增加护卫,叹息说:“猛虎添翼,恐怕要有兵祸发生了。”于是上书极力反对,但是大臣们却都不赞同。李梧山日夜加紧防备,整饬军队,时刻不忘防御贼人。他认为安庆位置正当要冲,一定要选择合适的将领进行防守。当时诸将齐集参拜的时候,他唯独选中并推荐指挥使杨锐,说:“我将防卫皖城的重任交给你,你不要辜负我对你的期望啊。”正德十五年,朱宸濠攻陷九江。李梧山一面派一万名士兵驻守采石,以堵塞上游的道路,一面派人紧急通知皖城进行戒备,并以忠孝节义勉励杨锐。杨锐万分感激,更加努力奋发,随机应变,战无不胜。
另外伪造火牌令说:“因为军情紧急,特命钦差太监为总兵,统领十余万官军,一半派往南京,一半派往安庆,并征调两广狼兵,湖广的土兵,即日起分由水、陆同时进发,在安庆会师,限期内进攻江西,剿灭叛贼。今天以火牌飞报,前路各将领需要同心防守戒备,囤积粮草,准备应战。”
朱宸濠的战船行至李阳河的时候,遇到火牌,看后大为惊慌,贼兵散亡一半。李梧山又派了一千名水兵,搭乘一百多艘船舰,在船上升起军旗,命令船上的军士们大声喊叫,为安庆声援,城中的守兵看到之后,士气大振。杨锐立即打开城门率兵迎敌,水陆两路进行夹攻,大败贼兵,贼兵开始溃逃。
当时朱宸濠在黄石矶驻扎下来,听说士兵们溃逃,就要趁夜逃逸,李梧山又亲自率兵追击,朱宸濠逃到鄱阳湖的时候,正巧遇到王守仁率兵到鄱阳湖,于是将其擒获。后世论功竟然没有提及李梧山,御史胡洁曾目睹了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还特别加以论述,但是并没有向朝廷奏禀这件事。一般人只是极力地称赞王守仁,却将李梧山的功绩遗忘了。唉,人幸运与否的差异真是太大了!
朱宸濠兵变的初期,曾经声明要直攻南京。路上经过安庆的时候,太守张文锦和守备杨锐等人商议,下令军士们大声叫喊,并登上城楼对朱宸濠进行辱骂,使得朱宸濠因为愤怒转而攻城,杨锐死守安庆坚城,因此朱宸濠大军受到挫败。最后王守仁才能够一举擒获朱宸濠,虽然说朱宸濠之败是天意,但是张文锦、杨锐等人的智谋,也是非常值得称道的。
上一篇:第五部 术智 术智部总序
下一篇:第一部 上智 游刃有余